□上游新闻记者严薇 近日,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名单进行了公示。成都市联合重庆市以城市群申报,成为9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之一,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
根据今年6月下发的《关于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通知》,我国自2022年起,将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支持30个左右城市(含城市群中的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据介绍,国家对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的支持时间为3年,每个城市预计可获得15亿元支持。2022年—2024年,重庆市、成都市计划投资超100亿元,到2024年区域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率6%,枢纽港站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5%,国际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率2%。
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群),川渝有何优势?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
同时,国家“6轴7廊8通道”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中有“3轴2廊2通道”在此交汇,重庆、成都也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此外,从2020年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两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签订了“1+7”框架合作协议,区域交通发展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开工建设,建成和在建省际高速公路达18条,在全国首创开展嘉陵江梯级通航建筑物跨省联合调度,开通20条跨省城际公交线路,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换发等11项高频事项实现“川渝通办”。中欧班列(成渝)号,2021年开行量超过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过30%,回程运输箱量居全国首位。
按照规划,川渝将构建“4+3+N”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即拓展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4大功能”,补强铁水、公铁、陆空“3大类型”多式联运网络,提升N个枢纽港站能力。
与此同时,重庆市、成都市联合编制了“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实施方案(2022—2024年)”,确定了具体实施路径,将一批重点项目列入实施清单。
其中,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都经内江至重庆等铁水联运通道、万州新田港(二期)、顺丰西部航空货运枢纽等项目,都是“硬联通”的重点。
“软联通”方面,成渝两地将强化市场拓展、线路优化等合作,并共建成渝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和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此外,还将开展铁路提单物权化试点,探索赋予中欧班列国际铁路运单金融属性的有效途径;在空港枢纽综合办事大厅设置“川渝通办”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提高通关和物流便利化程度等。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多个不同层级的枢纽。不同层次的枢纽打造、枢纽间的携手合作,推动成渝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成型起势。据了解,川渝间大通道加快优化布局。预计到2025年,川渝省际间建成及在建的高速公路“大动脉”将超过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