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91期 >2022-10-26编印

党的二十大代表陈卉丽和党员干部、同事面对面——
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刊发日期:2022-10-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党的二十大代表陈卉丽和党员干部、同事面对面——
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重庆日报记者赵迎昭 这几天,党的二十大代表、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忙得连轴转。
  大会期间,她在忠实履行代表职责之余,接受了13家媒体采访;24日中午回到大足,她匆匆扒了两口饭,之后配合央视拍摄《跟着书本去旅行》到夜里10点。回到家,一身疲惫的她紧接着准备第二天的两场分享,临近12点才睡下;25日6点起床后,她接着琢磨分享材料。当日,她先后在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区党政办公中心分享了出席盛会的感受和见闻,一番生动、真挚、朴实的分享让同事、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记者注意到,在分享过程中,陈卉丽多次提及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这一部分聚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让她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她说:“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感触很深。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文物工作高速发展形势大好的时期,是文物工作者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时期。”
  在聆听陈卉丽分享时,宝顶镇党委书记曾令江一直在记笔记。他说:“保护大足石刻是全社会的责任,宝顶镇会继续培养石刻小传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鼓励他们为保护、传承石刻作出自己的努力。”
  分享结束回到单位后,陈卉丽的精气神看起来还是那么饱满。走在单位大院内的斜坡上,她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习总书记作的报告字字句句催人奋进、激荡人心。大会现场一次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能平息。我置身其中,手拍红了,眼睛湿润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在那一刻油然而生,特别特别的强烈。我要把感动化为行动,把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到实际行动上。”
  “您这几天太累了,要不坐着说吧。”记者建议。
  “不用,都习惯了。”陈卉丽接着用略带沙哑的嗓音,绘声绘色畅谈保护大足石刻的想法。
  “文物保护与修复永远在路上,要用科技助力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陈卉丽提到“中西医结合”,也就是说文物保护工作既要凭借积累的经验,又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文物体检,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发现文物病害,从而对症下药,让后期文物修复方案更加精准和有效。之后,还要运用科技手段为文物保健,让文物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说着说着,陈卉丽的同事、90后文物修复师阮方红风尘仆仆地从文物修复现场回到单位。“她都可以带团队了,得给年轻人肩上压担子,才能让他们成长起来。”陈卉丽欣慰地说,包括阮方红在内,很多同事都在问她出席党的二十大有什么收获,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她都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回复。
  “陈老师手把手教我修复文物,她对文物工作的挚爱,她的一 言一行让我感受到做这份工作需要脚踏实地,让自己的修复技艺不断精进,让文物延年益寿,焕发生命力。”阮方红说。
  话音未落,陈卉丽脚步轻轻,已经回到她的办公室,忘我地工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