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总第84期 >2022-10-19编印

市文旅委: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刊发日期:2022-10-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0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举行“学习二十大书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会上表示,我市将推动文化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着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刘旗介绍,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值从726.21亿元增长到1076.0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6.1%。2021年,重庆的游客接待量按城市排位居全国第二、按省排位居全国第五。
  重庆还被国际权威旅行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并荣获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自信自强、踔厉奋发,进一步促进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刘旗称。
  我市将围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发展升级版。推动主城都市区文旅资源整合;策划举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推动“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推动武陵山文旅协同发展和跨省市合作。促进红色旅游、游轮旅游、温泉旅游等产业业态持续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休闲街区等创建。持续打造“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品牌。依托世界旅游联盟、澜湄旅游城市合作等,开展文旅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按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开展文化交流展演活动,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创新文旅融合推广模式,提升重庆文旅整体品牌形象。聚合“两江四岸”演艺资源,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长嘉汇演艺集聚区。
  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主客共享、近悦远来为路径,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旅游枢纽城市,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
  刘旗会上表示,我市将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精品力作。
  “下一步,我市文化艺术工作将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刘旗说。
  具体举措包括: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演出,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抓好全市重点剧目的创排、打磨和复排工作,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剧场供应机制,制定推出鼓励文旅融合驻场演出的政策措施,打造长嘉汇演艺聚集区。
  继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以艺德艺风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院团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坚持“分类指导、一团一策”,推动市级文艺院团“破瓶颈、保基本、减负担”,激发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改革,努力打造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新时代文艺院团。
  完善艺术创作激励和保障机制。设立市级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发挥市级文艺院团激励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艺术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模式,不断提升文艺创作和演出的质量水平。
  刘旗会上表示,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公共文化馆、图书馆达国家一级馆率分别为95%、83.3%,居西部第一。
  刘旗介绍,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国家5A级景区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5个,国家一级博物馆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全市公共文化馆、图书馆达国家一级馆率分别为95%、83.3%,居西部第一。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刘旗说。
  我市将全面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补齐薄弱地区短板,培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加快重庆图书馆分馆等市级重大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抓好“红色三岩”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一批体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标。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
  持续开展“重庆读书月”“书香重庆”等品牌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群众文艺创作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对标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要素体系、交通体系、集散体系,提升智慧旅游水平,建成功能完善可靠、集散舒适便捷、环境安全友好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