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77期 >2022-10-11编印

从“脏乱差”到“绿美亮”
——南川金龙村的“三变”
刊发日期:2022-10-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村里变得干净整洁。图为村民在休闲健身。
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记者赵伟平 金秋时节,走进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古树婆娑,溪水潺潺,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优美整洁的环境使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该村党支部书记罗春兰告诉记者,针对垃圾靠风刮、畜禽粪便污水横流、村容村貌差等老大难问题,他们通过“三化”“四清”“五改”等整治措施,逐渐将画里乡村梦里乡愁变成了现实。

环境之变
从最不清洁到清洁之家
  “虽然房屋不及其他家漂亮,家具配套也不齐全,但房间干净整洁住着舒服。”金龙村村民王道纯指着社里的光荣榜信心满满地说,“下个月再加把油,我们准能被评为最清洁户。”
  让人意外的是,前几年,王道纯家还是村里清洁卫生最差的一户。
  过去,金龙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突出。为了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2018年4月,村里决定将垃圾整治和畜禽粪污、村容村貌等结合起来,展开系统整治。
  针对群众文明习惯改变难、思想接受慢等实际情况,镇村社建立起三级网格治理体系,同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村里也配套建立了垃圾收运、垃圾分类及积分奖补机制,即村民将可回收垃圾交收运员登记,集满一袋记一分,每季度累计分数换取肥皂、扫帚等生活用品。
  当年8月,金龙村被纳入市级示范片区进行重点打造。“在示范片区,我们按照生态振兴的要求,主要从‘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庭院、清残垣断壁)、‘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三化’(规范垃圾分类、规范群众卫生行为习惯、规范建设长效机制)三个方面,逐渐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观念之变
从不配合到积极响应
  去年,朱家院子的村民朱明生主动向村里提交了绿化带整改申请。如今,一年过去,朱明生家门前的绿化带已是郁郁葱葱。
  其实,在启动人居环境整改时,包括老朱在内的村民并不配合。“我告诉他们改善人居环境是政府出资,村民不需出一分钱,但许多人不相信。”罗春兰回忆。
  关键时刻,55岁的老党员丁优福站了出来,他主动拿出屋后8分多地用以建设村活动广场,广场由政府出资,他和村民们扛河沙、和水泥、铺地砖,不到半个月,活动广场就建好了。社长朱明寿则拿出院坝前的田地,修建污水处理池。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流入处理池,再经过“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后,排入河流中,有效改善了过去“污水靠蒸发”的问题。
  在党员、社长的带动下,村民们的观念明显转变,这才有了前述案例。
  
精神之变
从好逸恶劳到干劲十足
  随着环境的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观。
  59岁的村民罗家容现在每天除了干农活、做好清洁外,一有空还会到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跳舞。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两支舞蹈队,逢年过节她们都会被邀请为大伙表演节目。
  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还唤回更多村民干事创业。
  前年春节,常年在外打工的邓孝容夫妻俩看着家乡环境的改善,决定不再外出,在村子里开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罗春兰说,村子变得美丽宜居后,村民有了饱满的精气神,现在打牌的少了,好逸恶劳的没了,大家在返乡能人的带动下攒足干劲发展生产,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如今,通过一系列措施,金龙村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房前、屋后一个样,屋内、屋外一个样,平时、节日一个样,呈现出“绿美亮”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生态宜居村庄、全国最美休闲村庄、重庆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