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66期 >2022-09-19编印

叫响“邮亭鲫鱼”名片
刊发日期:2022-09-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清朝咸丰年间,自明清驿站得名的邮亭,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鱼米之乡”的优势,当地特色菜“邮亭鲫鱼”备受过往行旅客商的青睐,逐渐声名远播,至今已有百年。上世纪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通车以来,“邮亭鲫鱼”更是红极一时,在大邮公路沿线的邮亭水泥厂到公铁大桥之间,形成了邮亭鲫鱼一条街,经营户超过了20户,从业人员上百人,年产值近亿元,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专程品尝,“邮亭鲫鱼”成为了大足区乃至重庆市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但近年来,邮亭鲫鱼相关产业产值却在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鲫鱼品质下降,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二是创新不足,主打菜品单一,市场同类竞争品多。三是邮亭鲫鱼盈利模式单一,没有与周边产业形成联动,品牌作用没能完全发挥。
  对此,建议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重新打造邮亭鲫鱼这张大足文旅名片。
  探索“集体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发展农业一产,争取市农委“千年良田”项目,在新利片区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联合市水产总站建立“稻鱼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探索邮亭鲫鱼现代化养殖模式。与京东农场合作研究建立数字农场示范基地打造,以“稻田+”“玉米+”为主打,从产业链源头提升邮亭鲫鱼原材料品质。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接入邮亭鲫鱼养殖地、各原材料生产地的24小时实时监控视频,让消费者随时都能看得到,给邮亭鲫鱼贴上绿色食品的健康标签。
  成立产业协会,以“咏熹”为龙头,刘三姐鲫鱼、陈鲫鱼等名片为骨干,整合邮亭鲫鱼的上中下游(包含养殖、加工、销售、饲料、餐饮、流通、策划、旅游)产业链,同时,联合西南大学等,研发邮亭鲫鱼系列调味料以及鲫鱼汤等预制菜和成品菜,并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邮亭鲫鱼烹饪工艺教程,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方式进行传播,让家家户户都能吃到麻辣鲜嫩的正宗邮亭鲫鱼。
  构建农文旅融合即“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将“邮亭鲫鱼”IP打造成为旅游地标IP,同时挖掘邮亭鲫鱼文化,为全区“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加大引进特色农业产业力度,实现“邮亭米”“邮亭渔”“邮亭乡旅”的“产加销”产业链闭环构建,布局实施农业餐饮民宿基地,发展集“吃、住、娱”“种、养、赏、加、钓、购”为一体的“餐饮+”产业,为大足旅游地图新增一个集特色美食、乡村旅游、文化展示的全新地标。(大足区邮亭镇陈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