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天下大足总第65期 >2022-09-16编印

大足乡村旅游发展需做好“四个兼顾”
刊发日期:2022-09-16 阅读次数: 作者:□陈奇林  语音阅读:
  

□陈奇林 大足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奋力做好“国际文旅名城”这篇大文章,全力构建大足文旅发展新格局。其中,宝顶山5A级旅游景区是“太阳”,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是“月亮”,而遍布27个镇街的乡村旅游就是“繁星”。大足区文化旅游委立足自身职能,扎实开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组织区旅游协会及区内旅行社负责人,对全区71个乡村旅游资源点进行充分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较大发展。近年来,全区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新增20个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点,成功创建国梁镇大有田园3A级旅游景区,建成如梦荷棠·山湾时光、隆平五彩田园、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芳香产业园、雍溪天华百卉园等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培育市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2021年,全区乡村旅游吸引游客1150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综合效益40.28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乡村旅游配套服务日益完善。全区乡村景区景点道路交通、标识标牌、停车场、住宿(民宿)、旅游厕所、农家乐(乡村酒店)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共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396家,乡村旅游民宿近25家、510个床位,乡村自驾车营地3个,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地196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约37500人。
  三、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不断丰富。全区现已形成老家·观音岩李花节、红高粱旅游文化节、中国农民丰收节、荷棠旅游文化节、大足黑山羊旅游文化节等“天下大足·醉美乡村”系列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重庆大足川剧文化艺术节等旅游文化艺术活动,基本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年年有盛典”。
  四、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取得成效。大足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中国特色旅游小镇2个(宝顶镇、玉龙镇)、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小镇1个(宝顶镇)、中国传统村落3个(雍溪镇红星社区、高升镇双牌村、玉龙镇玉峰社区)、中国休闲美丽乡村1个(拾万镇长虹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宝顶镇慈航社区)、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5个(棠香、三驱、拾万、宝顶、高升)、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

存在问题
  一、整体规划统筹不足。目前全区部分镇街都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缺乏一个全区性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足区内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发展大都还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景区景点之间的联动发展不足,未能抱团形成旅游目的地集聚效应,对外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业态融合发展不够。目前,大足区乡村旅游工作不论是对乡村文旅资源的挖掘,还是农旅融合项目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图纸上、理念上,落实落地还不足,难以吸引现代年轻人,也难以形成“回头客”。此外,涉及乡村旅游的部门配合不足。乡村旅游道路交通、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乡村医疗应急救助、乡村闲置农房利用等方面涉及的部门间信息不完全对称,出现了项目重复建设或建设不足的情况。
  三、旅游配套水平较低。从硬件上看,大足区旅游基础设施、景区配套、公共服务方面与我市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在特色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软件上看,智慧旅游、服务管理理念、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宣传营销等距离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从供需端来看,“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够完善,大部分镇村乡村旅游项目仍以吃喝、棋牌、钓鱼“老三篇”为主,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不够,小、散、弱情况突出,产品单一、形式单一、业态单一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缺乏创新设计与深度加工,宣传营销无法吸引游客的眼球。
  四、发展机制亟待健全。大足区乡村旅游尚缺少行业、审批、评价机制,各乡村旅游目的地普遍缺乏系统管理机构,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没有专职人员,大多由乡镇工作人员兼任,这就导致景区产业发展、景区宣传营销、景区文创等各项工作不成体系,景区服务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意见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要兼顾“保护”“传承”“创新”。乡村旅游多属于资源依托型,山水林田湖是乡村赖以生存、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古村落的原生态和风土人情是乡村数代延绵传承的情感寄托,古朴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也是吸引游客的最本质最优势的要素。大足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11处、可移动文物821件(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1项,且大多分布在田野乡村。因此,一要重视保护。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势必要处理好村落环境、文化景观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对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镇村,开发前应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资源破坏等情况做出评估,采取相应的调控对策,做到未雨绸缪。对乡村旅游条件尚不成熟的镇村,应对村内的古建筑、民居、文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二要重视传承。旅游是靠文化来支撑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要探索制定以非遗技艺传承的常态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升非遗知名度,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要重视创新。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与互动,变静态为动态、平面为立体、消费者被动受教为主动参与。通过开展多种趣味旅游活动,延长旅游产业链,引导人们的旅游情趣,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利用VR、AR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旅游,让乡村旅游真正“活”起来。
  二、乡村旅游规划要兼顾“统筹”“融合”“差异”。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大足区乡村旅游特色资源,统筹各镇街文旅规划,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结合,推进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将“小镇焕新”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旅游景观打造紧密结合。二要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策划包装一批文旅招商引资项目,推动田园综合体、文创园区、康养基地等特色园区(基地)建设。三要差异发展。将镇域自身文化特色作为乡村旅游主打点,实施“景区镇”“景区村”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小镇、美丽宜居乡村,发展乡愁文化旅游、精致民宿文化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特色乡村旅游,满足游客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研学游等多元化消费需求。
  三、乡村旅游产业要兼顾“重点”“片区”“全域”。乡村旅游是美丽经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实际、统筹实施、分步推进。一要抓住重点。聚力打造中心城区附近的美丽乡村,聚焦北山、南山和宝顶山沿线,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坚持保留乡村风貌、突出农家气息、彰显田园风光,精心打造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等一批醉美乡村,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要串点成片。充分利用湖库、老场镇、古建筑、老院子、传统村落等独特资源,推动“石马—金山—拾万”“雍溪—国梁”“高坪—中敖—高升—铁山”“三驱—季家—龙石—珠溪”等片区串珠成链,建设一批农文旅融合的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蓬勃兴起,打造具有巴渝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三要贯穿全域。当前,大足区正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因此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要素渗透到大足全域,按照“城乡即景、景即城乡、城景相融”的思路,将各类资源要素整合转化为旅游资源,努力使城镇乡村成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山水田园成为如梦如幻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成为气象万千的“百科全书”。
  四、乡村旅游服务要兼顾“配套”“管理”“服务”。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注重旅游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注重旅游软件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一要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开展“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行动,新建乡村绿道、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规范旅游标识标牌,完善A级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特色民宿、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服务功能,配套建设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等服务设施。二要健全管理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切实将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落地落实,在项目安排、资金预算、土地使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项目予以支持,激发企业或个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农家乐、旅游民俗接待服务等乡村旅游各项标准,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品牌化建设水平。三要提升旅游服务。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党支部书记、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等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其管理项目、经营服务、创意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乡村旅游策划、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钻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质量优的专业化乡村旅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