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敏 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中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2022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了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整体目标,指明了职业教育和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内在逻辑。“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典型地表现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新时代,我们需要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一、汇集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首先,确立“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原则,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权责关系,优化职业教育生态,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局面。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将教育“统管”转变为教育“督导”。鼓励多元办学,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各类主体兴办的职业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企业独立办学、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应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
其次,突出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与主责。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以章程为引领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激发办学活力和自主性。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授课内容、优化培养方案,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推动“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高职专业设置备案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落实职业学校的第一质量主体责任。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最后,激发社会保障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社会组织要积极作为,从营造环境、调动力量、引导舆论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的保障功能。相关单位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各方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职业教育创造适宜的发展背景。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舆论支持。加强价值观的引领,促进普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普职学生皆有所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改变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受社会尊敬的对象,从而进一步刺激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首先,强调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有“担当精神”的大国工匠。《论语·述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传统工匠将传统哲学与自身职业修为相结合,分为修技、修心、修道三个层面,分别是“技”“艺”“道”。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因为钻研,所以极致;因为极致,成就匠心。“技道合一”的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技”即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技术素养;“道”即崇德尚技的职业追求、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以国为重的责任担当。“术到极致,几近于道”。技道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道”正,则术有所生;“道”斜,则术无所存。工匠精神是一种“道”,作为灵魂的塑造和打磨,须担当、求大道。在职业教育中,要强化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要素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担当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有“担当精神”的大国工匠。
其次,强调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职业教育需要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严格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作用,以创新为手段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多举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涵养劳动情怀,不断追求卓越。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强化“人人出彩、技能强国”的意识,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大国工匠。(作者系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