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55期 >2022-09-01编印

打工人回乡创业变“兔倌”
养3万只兔子 年销售额近百万
刊发日期:2022-09-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舒米超给肉兔喂食。

舒米超给肉兔喂食。

  

打工人回乡创业变“兔倌”
养3万只兔子 年销售额近百万


□上游新闻记者李舒 通讯员张芝鑫唐小江文/图
  近日,微风吹散了连晴高温的狂热,阳光洒在城口县坪坝镇议学村,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一只只肥硕健壮的兔子正在觅食,看着争先恐后抢食吃的兔子,在一旁喂食的舒米超面露微笑。
  今年32岁的舒米超,是土生土长的城口人,他从1000只兔子起家,仅仅经过几年时间,养殖规模扩大到了3万只兔子,年销售额近百万元,彻底成为一名新农人“兔倌”。
  16岁的舒米超,跟随父母一起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当起了建筑工人,舒米超就读于职业学校。毕业后,由于学历限制,舒米超只能跟着父母学当建筑工。从小思维灵活、敢闯敢干的舒米超,凭着能吃苦、业务强的能力,他很快就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获得公司领导的赏识和信任。
  正当父母以及亲戚朋友都以为他会理所当然地留在大城市发展时,喜欢拼搏的舒米超选择另外一条路,回乡创业。
  舒米超说:“十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举家外出,现在父母年龄也大了,他们也想回到老家来,所以我们全家就回来。”
  回乡创业的事,村民议论纷纷:“好不容易在大城市里稳定下来了,却要回来搞养殖,这是图个啥?”可他的父母全力支持他的选择,这让舒米超有了更多的创业底气。
  “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去干,哪怕是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干。”舒米超说。
  舒米超对此不作解释,他认为城口地理环境好,自然资源多,适合发展养殖业。
  2017年,舒米超告别了大城市的打工生涯,一次去四川成都出差,他发现,川渝两地的市民对于肉兔的接受度很高,吃法样式丰富多样,特别是受年轻人的喜欢。又因为城口人热衷于发展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业,发展肉兔养殖的人极少,这个市场前景肯定极好,于是,舒米超选择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干就干!改造院落、搭建兔舍、牵电接水……舒米超的创业之路在跌跌撞撞中起步了。最初,他四处学习养兔技术,逐渐掌握了饲料配比、疫病防治、仔兔繁殖等学问。看着一窝窝兔子出生,他心里喜滋滋。
  “可创业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缺乏规模化肉兔养殖经验,再加上照料不够好,导致肉兔经常病死。”舒米超内心充满了彷徨。
  痛定思痛,他决定从源头上找问题。舒米超24小时全程跟踪,从母兔照料、种兔喂养、兔粪干湿处理等流程,通过听声音、看状态,他把所有内容都详细记录到本子上。针对肉兔病死原因,舒米超自己动手解剖,找出根源,分析病理,到处请教外地肉兔养殖大户,不断在网络上学习肉兔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存活率。
  很快,舒米超成为了肉兔养殖的行家里手,兔子有什么毛病,他只要看一看、摸一摸,就能知道兔子的健康状况,他的养殖事业风生水起。
  2018年,舒米超在坪坝镇党委政府的带动下,成立了重庆市臻致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0.9亩。截至目前,种兔存栏量达1670只,存栏商品兔30000只,年出栏量预计达到8—11万只,主要销往重庆璧山以及四川成都、自贡、内江等地。
  养殖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规模化。舒米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了恒温恒湿自动化控制系统、兔粪自动传送系统等机械化技术,为规模养兔注入更多科技含量。
  舒米超通过吸纳周边村民务工,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还将他的养殖经验毫不保留地免费传授给村民。“接下来,我们继续扩大规模养殖,新建厂房,进行深加工和初加工,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发展肉兔养殖,统一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让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