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岳山作证
“8 · 20”山火扑救记
□新渝报记者陈龙 2022年的这个8月,注定会让人铭记。
持续的高温、严峻的防疫形势,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山火,让本就经受前所未有“烤”验的城市,难上加难。
8月20日15时许,一场始料未及的山火,伴随着不断增大的风力,让美丽的巴岳山陷入火海,更危及附近大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火情就是命令。
危急时刻,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陈敏尔,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视频调度;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克华,武警重庆总队司令员刘兴立、副司令员陈道琴等赶赴现场指挥;市应急局局长冉进红及2名专家现场指导参与处置工作;大足区委书记陈一清,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晓勇,区委副书记罗晓春等与大足区应急、林业、消防、公安、人武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夜以继日在现场统筹调度,组织各方力量全力扑救山火。
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重庆武警总队机动支队、重庆航空救援总队以及周边消防力量、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退伍军人迅速集结,逆风而行、向山火冲击。
面对来势汹汹的山火,大足区各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各部门、各方救援力量以及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凝聚起抗击这一场大足历史罕见山火的强大力量。
经过5天5夜、100多个小时的鏖战,终于传来捷报:至8月25日凌晨,成功将全部明火扑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现人员“零伤亡”。
党政统揽调度 抢险有序有力
突如其来的山火打破了大足与铜梁毗邻区几十年来的宁静。
从7月以来的连续高温干旱,明火一遇到干枯的树枝便如脱缰的野马直扑而来,瞬间吞噬眼前的一切。
习惯了多年的平静,猛烈窜燃的山火,让附近村民感到紧张而慌乱。
有村民想起家中还有家禽,有的不顾阻拦,还想回家拿重要物品……“火很快就要烧过来了,赶紧撤离。”紧要关头,一个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响起,逐渐稳定了村民的情绪。
到达现场的党政干部临危不乱,立即组织上报。同时立即组织救援力量上山察看火情。
山火步步逼近,越烧越大,最后决定立即撤离。
这一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山火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启动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一级响应。位于山脚下的民房被紧急借用。帐篷下,几张大桌子拼在一起,标记地形和经纬度的作战图铺展开来,大足区“8·20”山火现场指挥部成立了。
各方人员围坐一起,电话声、商讨声此起彼伏,一线传来的信息汇集后,经过紧张讨论和缜密会商,一条条扑救指令迅速发出。
19时许,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克华进行了视频调度,对下一步救援处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会后,现场指挥部赓即决定:科学分析研判、专业力量扑救、地方统筹保障、灭火阻火同步。
“要把人员安全放在第一位。”“上去多少人,要一个不少地回来。”“山上气温高,补给一定要千方百计跟上。”“要加大医疗物资的投入,轻伤就要下火线。”“受伤的人员,要确保第一时间得到诊治。”……
这一刻,人心齐,泰山移。指挥部协调各方,采取“空地协作、梯次推进”的灭火方式,以水灭火,空地配合——
为了准确侦查火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分析气象、水源、地形等条件,为扑救作业、取水供水、隔离带挖掘等提供科学支撑;
通过消防、应急等监测分析平台及热成像分析系统、无人机等设施设备,多种方式提供实时火情火势,助力科学决策指挥;
由各级消防专家牵头,现场科学会商制定灭火方案,针对北线、中断、南线3处火情,分别明确专业扑救指挥和区级协同保障负责人,保证2—3架直升机空中洒水作业,合理分组搭配地面力量,并分为森林消防、武警官兵、其他力量3个梯队进行扑救作业,做到协同作战、快速高效控制火势;
将挖掘隔离带作为阻断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抢挖了长10.3公里、宽50—200米的隔离带4条,并与铜梁区、永川区做到协同一致,共同筑牢防火灭火屏障。
这一刻,党员成为先锋,一面面旗帜立了起来——
指挥部内,大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通宵达旦地坚守指挥一线,困了就将凳子一拼在指挥部就地休息,接到火情新进展立即紧急会商,紧张讨论,一条条扑救指令迅速发出……
明火扑灭后,由区领导带头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带领队伍上山巡查扑打消除易燃点……一个个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吃苦在先。
在持续100多个小时的紧急救援中,500余名专业救援力量成为本次火情处置的“先锋队”“主力军”。区内消防、应急、林业、公安、人武、党员干部等救援力量6000余人次,紧跟专业队伍做好火场清理、抢挖隔离带、巡查巡防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我的城,我守护。基层党组织发挥了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而党员干部则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一个急难险重的紧要关头,在每一个关键岗位上,都能看到党员领导干部活跃的身影,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抗击山火的中流砥柱。
专业救援力量 冲锋陷阵尖兵
面对突发山火,大足区迅速组织力量投入灭火战斗,但由于久旱无雨、风干物燥、枯叶堆积、力量有限,火势一度扩散蔓延。
“大足巴岳山突发森林山火,情况紧急,请速派增援!”现场指挥部向市应急局发出调派周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紧急请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调度下,21日凌晨1时,前来支援的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加入了灭火战斗。首先到达万古镇新石村的总队前进指挥所20余人,第一时间上山开展火情侦察、地形踏勘。凌晨3时,指挥人员就摸清了基本情况,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6时许,5辆军车载着200余名武警战士星夜赶来,又一支生力军——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抵达。不提要求、不添麻烦,除部分指挥员留在指挥部协调、调度,所有战斗人员全部直插火线。
6时40分,3架直升机起飞洒水灭火;10时,在四川省成都市执行任务、21日凌晨才撤离火场的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队员们,未休整即火速赶到。带着一身的汗水、泥土和烟尘,他们直插火场南线,扑打一线明火。4个小时后,总队阿坝支队到达,立即冲向火场北线。两支队伍一南一北成夹击之势,200多人向着火场中心挺进。特勤大队一中队队长助理候正超和中队45名队员抵达南线火场集结地后,采用水泵扑灭凶猛的火势,快速打开突破口,随后进行扑打清理。仅仅奋战4个小时,就扑灭火线800多米,清理烟点近200处。
专业力量壮大的救援队伍利用后半夜气温较低的气象条件,采取分线作业、重兵突击的方式,连夜作战开展扑救工作,22日11时,北线、中线火情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功成的喜悦还没多久,复杂的气候和现场条件让灭火行动一波三折。22日17时左右,风力加大、风向改变,引起飞火引燃现象,南线火情出现反复,猛烈的火势让人根本无法靠近。
穿过茂盛的绿植,“车头”消防员(手持管口的消防员)对着熊熊燃起的山火喷水。风一吹,山顶的火迅速向外伸展触手,攀上松树的火焰张牙舞爪,裹挟着层层热浪疯狂升腾。火星迅速蹿起,钻入四周的植被,不到一分钟,火苗就迅速壮大起来。在火与人的对峙中,强劲的山风,让火势的增大往往只是一瞬之间。
“空地配合,猛打火头,不要‘撒胡椒面’,打完一个再打另一个。”
北斗、5G通讯等“高科技”先后投入,前方指挥所对每一个火点进行综合研判,直升机对攻顶灭火,对压制树冠火情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地面力量作战创造了有力条件……3支钢铁般的队伍乘风而来、踏火而行,与大足干部群众共同进退,对山火发起了立体攻势,赢得了最后胜利。
25日凌晨,经过通夜巡查巡防、值守备勤,各条火线没有明火复燃,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那一刻,武警官兵与消防指战员互相敬礼,致敬英勇、致敬团结、致敬胜利;
那一刻,各条战线的人们欢呼胜利,胜利了,胜利了,响彻山谷;
那一刻,山下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感谢坚守、感谢付出、感谢有你。
烈火面前无畏挺身而出,危难时刻尽显英雄本色。
为了争分夺秒,消防战士、武警官兵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喝一口水,实在顶不住了,就抓紧时间在撤离居民屋檐下、坡坎上小睡片刻,休整后继续投入战斗。手、脸、衣服被熏黑了,眼睛鼻子被呛得流泪、流鼻涕,嘴唇裂了很多口子。长时间被高温灼热后,救援人员的双手都被手套颜色染红了。一名消防员因为太累了,倚在一颗小树上便睡着了,手中的面包还没吃完……
山火不灭绝不后退。巴岳山上,来自区内外的森林消防、武警等专业救援力量奋勇作战,凝聚起抗击山火的强大合力。
一方有难八方援 越是艰险越向前
一座大足城,很多好心人。山火面前,全区党政机关干部义无反顾。
火场山高林密、地形陡峭,再加上风力较大且风向变换频繁,大足消防力量、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及民兵到达火场后,立即投入到各线扑救,向山火发起一次次冲锋。
“万古镇突发山火,急需人员支援。”
“收到!报名参加!”
“收到!我报名!”
……
20日15时许,大足区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队长刘波在退伍军人志愿者群内发送通知,大家纷纷响应。不到一个小时,一支40余名的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已集结完毕,紧急奔赴灭火一线。
在市外救援队伍尚未抵达的情况下,有一定救援专业知识背景的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就成为了救援的第一梯队,担起救援大梁。40多度的高温下,他们穿起防火服,举起水枪、拿起柴刀和铁扫把,直面山火,分组进行着灭火、砍伐隔离带、余火巡视、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有灾情,我们都第一时间出动。这是人民需要,也是职责所在。”休整期间,刘波告诉记者。前方是战友,后方是乡亲。“一日为军人、终身为军人,我们坚决做到: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无论形势多恶劣,任务多艰巨,我们都坚决完成任务,做到山火不灭,人员不退!”短短数语尽显“退伍不褪色”的铁血与担当。
正如他所说,在持续45小时的灭火工作中,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的这“一抹橙”,始终出现在灭火一线。
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各镇街也迅速行动起来,带着各自的救援力量分赴前线,挖隔离带、带路、驻守巡查……
一位干部在朋友圈里写道:“虽然我们不能在一线打火,我们也要尽力做好后勤工作。”
寥寥数字,体现的正是大足机关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8月22日中午,南线迅速集结队伍力量,目标——挖隔离带。
不到2小时,大足区委统战部、区经济信息委、区住建委、区交通局、区城管局、玉龙镇、区国资系统等11个单位的300余人集结到位;3小时后,35台各型号挖掘机相继到达并开赴任务段,领命开工。
至8月23日12时,不到12个小时南线第三条防火隔离带即完成建设,从玉龙镇赶水沟原永晟煤矿直达永川区境内,宽度50—100米,长度3.5千米。
还没来得及修整,又接到了修建龙滩子街道、邮亭镇2条森林防火通道的命令。
各单位各展所长、齐心协力、密切协作。大足区林业局抽调专家快速进行线路勘测规划;区住建委、城管局、城投集团、鑫发集团、邮亭工业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抽调施工机械并组织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进场;玉龙镇、龙滩子街道、邮亭镇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全力配合;区经信委积极协调通讯。
从8月23日15时接受任务,到24日15时,区内各单位共调派挖掘机械70余台次、人员400余人次,快速抢通了2条森林防火通道。2条通道将成为特殊情况下人员、物资、器械进出的大动脉,并可在必要情况下快速升级为防火隔离带。
面对山火,全区有关部门和镇街的6000余名干部职工听从调配轮流作战,应急、消防、公安、民兵、林业等2000余名综合救援力量全力以赴,共同打赢这场灭火阻击战。
大足人,刚得起!扛得起!
再次用团结、担当、奉献和钢铁一般的意志,成功消灭了肆虐的山火。
八方爱心接力 涌现最美风景
灾害面前,没有旁观者。
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许多村民和村干部冒着危险勇当森林消防队等救援队伍的向导,通宵达旦活跃在灭火第一线;萤火虫志愿服务中队第一时间组织20几名志愿者助力后勤保障;大足区玖品坊酒业公司主动捐献200件饮料……
22岁的李祥峰是四川达州人,目前在永川区工作。山火发生后,他第一时间驾车来到了现场,后勤帮忙、一线打火……哪儿缺人他就往哪去。
期间因为中暑被送进医院,他只休息了2个小时,就又上前线帮忙了。因为没穿防护服,腿上全是小拇指般大小的划痕,手上因为磨破的水泡化了脓,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没有半句怨言。
面对记者的镜头,他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应该的,力所能及的事”便默默地离开了。
“我们收到了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多名爱心人士的物资的支持,包含有早餐、口罩、冷链车、皮卡车、冰柜等物资装备。”大足区万古镇相关负责人说。“很多市民把物资搬来,二话不说放下就走。还有市民给我们打电话,我们缺什么他们就捐什么。”
大足区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李荣燕告诉记者,在这次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积极发动和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后勤保障中,进一步完善了饮食、住宿、卫生健康和交通运输的各方面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集中了一切的救援力量,提供了综合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此次“8·20”山火,大足区后勤保障部门坚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力做好救援物资、生活物资、交通组织、医疗卫生等保障工作。其中,紧急征调皮卡车及山地越野车50余辆、洒水车30余辆、挖掘机70余辆,有力保障物资输送、水源供给、隔离带挖掘等关键工作;利用本土企业生产的高分子土工膜材料,在隔离带内5小时建成2500平方米消防蓄水池,为打赢南线隔离带阻击战提供坚实保障。加强前线物资供应保障,为灭火一线输送食物、水、灭火器等物资920余吨。设置火场周边道路封控卡点3处,部署摩巡队和警力动态巡线、守护疏导,确保了应急救援通道畅通。每天统筹10辆120救护车跟随救援队伍,累计投入医务人员1100余人次参与救援工作。
山火发生后,大足区采取“1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1名公安干警”包5户群众的方式,坚决、迅速、有力、高效做好人员撤离避险及安置工作,累计撤离避险群众497户、1371人,做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安置点内,工作人员为撤离群众准备了水、食物和防暑降温物资,医护人员也提供悉心的照料。
有老人一直不放心自己在村里养的鸡、鸭等家禽,想回村看看,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释劝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
……
从机关单位到社会团体,从大型企业、个体老板再到山火涉及的村民……各方力量迅速行动起来,为打赢打胜山火阻击战竭尽所能地提供了一切保障支持,凝聚起一股勇往直前的磅礴伟力!
肆虐的山火已经扑灭,莽莽巴岳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地将再萌新绿,巴岳山必将又是满目葱茏,与曾经在这里战斗的平凡英雄一起、与百万大足人民一起,见证山青水绿的美丽。
每个天生要强的大足人,都牛!
□陈龙 日益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气势汹汹的山火,持续不退的高温天气……入夏以来,大足这座重庆主城都市区的桥头堡城市,经受着一波又一波、百年难遇的“烤”验。
但,大足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没有因此停下,百万大足人没有因此坐以待毙,凭借着千百年来积淀的“开山化石,励志图新”人文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以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措施,阻疫情、战高温、防灭火。
大足,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有趣“灵魂”。因此,个性十足。唐朝以来,大足人世代传承,千锤百炼铸就了千年不衰的“五金制造”;南宋一代智宗赵智凤在宝顶山“开山化石”七十年,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顶山石刻;“青袍白马翻然去,念取昌州旧海棠。”大足人广种海棠数百年,昌州香海棠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大足人,天生要强,是有些英雄气息在身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唐赤英、“红岩村革命的妈妈”饶国模、在大足征粮剿匪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廖灿国、抗美援朝大足籍特等功臣杨国良等,无数大足人凭借敢想敢干敢拼敢打的坚韧和不服输不认命的拼搏,写下了一个个壮美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英雄之歌。这一切,让我们这座城傲然屹立,愈加坚韧不拔、气度恢弘、坚毅果敢。
2022年4月13日,大足突发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第一时间开展流调溯源,第一时间划定封控小区、重点人群,第一时间开展核酸检测筛查,第一时间展开转运隔离救治,第一时间切断疫情传播链、筑牢防控墙……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连续奋战14天,坚决干净彻底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经此一役,我们亲历了太多值得铭记的瞬间,见证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受到太多平凡而又伟大的力量。那是孕育千里波涛的涓涓细流,那是点燃雄伟苍穹的微微晨曦,那是107万大足人,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用坚守汇聚而成的磅礴伟力。
疫情刚“退”,前所未有的高温“来扰”,继续“烤”验着大足人。但是,大足人,刚得起!雄得起!我们看到:深夜中的企业,为了赶上生产节奏,默默的错峰生产;各大商场牺牲黄金营业时间,把宝贵的电能保障于民;水库的管理者,耐着高温,为城市输送一滴滴珍贵的饮水;通信卫士,坚守在烈日下,确保千家万户的网络通信畅通……此时此刻,每一个大足人都行动了起来, 每家每户除了空调设置在26度以上,在用电高峰还减少或停用大功率电器和非必要照明;关闭霓虹灯、广告灯等,景观灯、路灯实行分时段细化照明;走廊、楼道等公共区域照明人走灯灭;低层办公等场所使用步梯,减少电梯使用;拧紧每一个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尽管走在路上黑了点、上班的时候热了点、业绩差了点,也没有抱怨一句。在大是大非面前,大足人总是能做到一呼百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拧。
高温还在持续,一场山火给大足带来了奥数级的“附加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8月20日15时许,大足区万古镇新石村与铜梁区的毗邻处发生山林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情况十分紧急。火情发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出调度指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克华赴现场指导,市应急局、市林业局、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重庆武警总队机动支队、重庆航空救援总队大力支持帮助,全区有关部门和镇街的6000余名干部职工听从调配轮流作战,应急、消防、公安、民兵、林业等综合救援力量全力以赴,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共同打赢了这场灭火阻击战。
大家说,我所在的城市这个八月很难熬,但没有什么是扛不过去的,如果有,那就加我一个,一起扛!这就是大足人的豪情,大足人的自信,大足人的担当。“我是党员,我上。”“只要没倒下,绝不下火线。”……这是救火现场最普通的一幕,却彰显城市精神品格、体现大足风骨的最生动场景。这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创造出来的大足城市精神品格,这就是展现在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身上的大足城市精神品格。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当一个群体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当一座城市身处逆境呼唤勇气的时候,那就是使命,是信念,是一往无前。高温、疫情还在继续,只有不断汇聚107万大足人的磅礴力量,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百战百胜,达成使命。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瞿波欧柚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