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陈安林 李海文/图 8月23日,记者跟随大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科工作人员前往药店突击检查“四类”(包括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药品销售登记情况。
出发前,科长陈林率先来到办公室,登录“重庆市零售药店疫情常态化监测警戒系统”,查看昨天的“四类”药品销售情况。显示屏器上清晰显示,8月22日全区480余家药店的“四类”药品销售情况——何时,在何药店,销售给何人,以及购买人身体是否发烧等信息。
“这些药品信息,镇街和区镇两级卫健、市场监管部门都能实时看到。”陈林解释说。而在今年4月前,全市卫健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关于“四类”药品的信息一直未能互通。
这一现象得以改变的契机源于大足4月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调排查工作中,两部门“四类”药品信息不流通,药店“哨点”作用发挥延迟,弊端显现。大足区立即安排整合资源,做出了一个在全市来说“出格”的举措——打通两部门“四类”药品信息壁垒。
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科就是打通两部门信息壁垒的主要力量。疫情期间,陈林带领科室的三位女同志,共同作战,倍加频繁地突击检查药店疫情防控和“四类”药品销售情况,同时积极与市市场监管局、大足区卫健委以及各镇街卫生院交流沟通。仅三天时间,各镇街的卫生院就成功开设“重庆市零售药店疫情常态化监测警戒系统”管理员账户。
市场监管部门与镇街以及卫健部门共享“四类”药品销售情况、建设“战时信息共享桥梁”这一举措,不仅确保“四类”药品登记信息的及时报送,也实现了疫情防控大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分析,能够及时根据信息采取重点关注、跟踪治疗、上门采样等措施。经检验,该举措有效打通了信息销号通道,引起了全市其它区县的学习热潮。
“你们的‘四类’药品有没有实名登记?”查看完系统内的报送信息后,陈林带领同事突击检查药店。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查看药店安全管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四类”药品销售实名登记App系统使用等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零售药店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陈林及同事们会现场提出整改意见。
同行中,该管理科科员向记者介绍,最近一个月,科室已经突击检查了上百家药店了。
交谈中,管理科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突击检查只是为了督促零售药店做好“四类”药品监测预警工作。未来,他们还将落实实名登记、严格登记流程,推动“重庆零售药店常态化疫情监测警戒系统”全覆盖使用,并以该系统为基础,加强各镇街市场监管所与辖区社区排查组的主动对接,持续畅通“四类”药品报送渠道,让疫情防控网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