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龙水湖/大观总第46期 >2022-08-19编印

著名作家眼中的大足石刻
刊发日期:2022-08-19 阅读次数: 作者:□陈先学  语音阅读:
  

□陈先学  巴蜀文化,异彩纷呈。重庆热土,人文厚重。
  大足石刻,五万尊石刻造像,尊尊展示巴蜀文化栩栩如生,十万字节铭文,字字述说着巴蜀文化博大精深。
  改革开放后,怀揣对千年石刻的景仰,作家们纷至沓来,与大足结下了不解之缘。

1
  1981年11月1日,英籍华裔著名作家韩素音来到重庆大足,登上北山看了136号转轮经藏窟说:“这是中国宋代石窟造像高峰中的绝顶。”她赞评“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艺术皇冠顶上的明珠”。参观完宝顶山,在留言簿上,她写道:“大足石刻是我见到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文物古迹。它为佛教徒、学者、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大足石刻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艺术天才。”“大足石刻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她回英国后,在伦敦发表了《大足一游》的文章,以游记文学的形式将大足和大足石刻介绍给了英国、西欧和世界。
  1988年她再来大足,重登北山,再上宝顶,还考察了大足的农业和农村,结下了她生命中永远的大足缘。

2
  台湾作家、词坛泰斗庄奴,也两次到大足。
  2005年,已84岁高龄的老人,于11月10日到大足,先与县内音乐、文学界20多人见面,讲学互动后,看了大足石刻。
  庄老深爱大足。
  他为宝顶山的牧牛图和石门山石刻皆写了歌词,在《大足大》的歌词中,他写道:
  大足足大,大足足大
  大足何其大,何其大
  有人来大足,想要看一看
  大足有多大,大足有多大
大足足大,大足足大大足何其大,何其大有人用米尺,想要量一量大足有多大,有多大
  看一看,大足有多大
  量一量,大足有多大
  阁下的脚儿有多大
  大足的那足就有多大
  如今庄老已谢世,他为大足写的歌,则永远留给了大足,留给了大足记忆。

3
  1988年4月,台湾言情小说家琼瑶同丈夫和妹妹、妹夫来到大足,参观了北山、宝顶山石刻,令她十分地震惊,她说:“我们在台湾只知道敦煌,而大足石刻鲜为人知。大足石刻很美!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观石窟,那雕刻之美,那洞窟之奇,那釆光之妙,那题材之广泛,那宗教之狂热,那生活之情趣……都使我目瞪口呆。”她评价“宝顶石刻宏伟、精美、完整,犹如佛国仙境。”
  回到台湾半年后,琼瑶推出了一部新作《剪不断的乡愁》。这部书用了近万字记叙了由大足到成都的见闻。

4
  1982年,著名作家汪曾祺、林斤澜、刘心武、何士光、孔捷生一行五人,来到大足考察并讲学。
  参观宝顶石刻时,有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听说我们一行人是作家,其中还有写《班主任》的刘心武,便上来搭讪。何士光问:“你还在学校念书吧?”见对方点头,他马上向刘心武一指,说:“他是写《班主任》的作家,就当你的班主任吧。”
  参观完宝顶山,刘心武写下“绝到”二字。参观完北山石刻,汪曾祺题“神呈百态”,何士光留言“感人至深”,刘心武留下“美不胜收”的赞词。
  五位作家参观完大足石刻留下来讲学,交流文学创作经验。
  林斤澜说,他感到大足石刻的那些造像,虽默默无言,却呼之欲出,启齿能言,抬足举手会动,既是活生生的古代生活画卷,又是现实活人写照源泉,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是作家、艺术家们考察、参观、学习,吸取创作营养的好地方。
  老作家汪曾祺在讲课时还以《媚态观音》为题吟诗一首:
  媚态观音,
静美如好女子。
  虽吾生手笔,
难画其肌肤。
  象教度人,
原有两种义。
  或尚威慑,
使人知所畏惧;
  或尚慼化,
使人息其心意。
  威猛慑人难,
  柔软感人易。
  尔后佛像造形,
遂多取意儿童少女。
  少女无邪,
儿童无虑,
即此便是佛意。
  我于是告天下人:
  与其拜佛,不如膜拜少男少女。
  作家们离开大足,回到各自的单位,他们发表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介绍千年石刻,对大足石刻的魅力给予了充分展示。

5
  2000年11月14日—16日,来自北京、天津、福建、宁夏、山西、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全国著名作家高洪波、雷达、张贤亮、舒婷、张平、张昆华、李天芳、余未人、张雪杉、徐康、王火、克非、黄济人、余德庄、傳天琳、王川平、梁上泉等100多人,出席了“千禧之年——大足全国著名作家笔会”。
  笔会开幕式由大足县时任副县长周放主持,中共大足县委时任书记吕明良致欢迎辞。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在致辞中说:“这次笔会是重庆直辖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人到最齐、主题最鲜明的一次盛会,也是新闻传媒界到会最多的一次笔会。”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代表作家们讲话,他风趣地把北京的“大有庄”和重庆的“大足县”相联系说:“大有”与“大足”都有“大丰大足”的意思。
  参加笔会的作家们在大足期间,兴致勃勃地游览宝顶山,十分欢乐地荡舟龙水湖,对大足的人文自然景观赞赏不已。他们所到之处,兴之所致,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高洪波看了宝顶石刻吟道:“大足石刻天下闻/千年之后喜登临/石有性情山有意/借得佛光照古今。”他看了北山石刻题书,“斧凿幸得山河助/留作后人朝圣来。”
  宁夏作协主席张贤亮看了南山石刻后,认为龙洞的龙被刻活了,题书“盘龙欲飞”,看了石马天主教堂,书题“真善美”,看完大足石刻作诗一首:
  天工雕琢世无双
  菩萨现身说戒修
  镂络华贵飘浓香
  神态优雅竞风流
石门洞开容环宇
宝顶风起盖全球
三教合一妙高山
  四海同游巴渝州。
  福建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舒婷看了留言:“大足石刻令人浮想联翩,我已来过两次,望还能来沐浴在这艺术的甘露之中。”还说“大足石刻所具有的民间色彩较之其它我所见过的石窟,更有人情味和平常心”。2001年7月11日,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近3000字的散文《大足石窟春秋行》。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张雪杉,在宝顶留言:“大足石刻,将神人化,将人神化”;在北山则留题:“海棠香国,艺术宝地”;题墨龙水湖“汇山光水色,融日月精华”。
  云南作协副主席张昆华和陕西作协副主席李天芳,拿着小本本一字不漏地作记录,简直像两个文字釆访记者。李天芳以关汉平原女性特有的细腻目光审美大足石刻、龙水湖风光及其它旅游资源,为结缘大足,作创作准备。
  张昆华离开大足,撰了“艺术的胸怀”一文,2001年2月25日,先发表在台湾《青年报》上,同年3月17日,美国《世界日报》再一次刊登。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和以写长篇反腐小说闻名并成功问鼎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山西作协副主席张平,二人对石雕工艺品爱不释手,张平说,回去后写的文章也要像那些工艺品一样精雕细琢,让人喜欢。
  四川省作协有三位作家出席笔会,副主席徐康题赞:大足石刻“顽石有形,艺术传神,形神兼备,千秋永存”。副主席克非曾以长篇小说《春潮急》问鼎文坛获奖,游龙水湖看到山清水秀、百鸟飞翔,激动地说:“灰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比天鹅还珍贵,我还是少年时代看到过,这儿却那么多,真了不起”。他回到成都写了《谁家娇女吹长笛》,在《四川文学》发表。
  四川作协荣誉主席王火,更是对大足石刻赞不绝口。他说:“宝顶山的千手观音雕刻得太精彩了,那么多的手,千姿百态,互不雷同,太美了,真了不起。”还说:“大足石刻极富地方特色,许多造像都民间化了,连妇女生娃娃也有造像。卧佛和华严三圣雕得雄伟壮观。六道轮回和父母恩重经变像,生动感人。九龙浴太子和排水融为一体,真是天下一绝”。
  王火患眼疾,且已高龄,难于写字,仍挥笔写下“绝妙艺术”四个大字。
  笔会结束后,作家们都为大足写有文章并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这为宣传大足石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6
  大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厚重的一块热土,一直在各类艺术家特别是作家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全国著名作家邓友梅写了一篇名为《大丰大足》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文中说:“前人已到顶峰了,后人如何拔尖?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向大足,从妙高山一路崇拜到宝顶,进了大佛湾,按秩序把马蹄形大佛湾浏览一遍,才悟到这不是一般地做了一次参观,而是像经历了一场幻化的人生历程。大足石刻不是纯世俗化的宗教作品,而是与云岗、龙门风格有别、自成一体的‘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石刻艺术作品,是一部读不完、读不透的立体大书。”
  著名诗人贺敬之、长篇小说大家周而复、军旅将军诗人魏传统、巴蜀文坛泰斗马识途等,他们都为大足石刻留墨写诗,推崇赞美大足石刻。
  贺敬之在北京观看了大足石刻的展览,欣然留言:“四川有大足,艺术天下殊。大足行天下,观者感大足。”
  周而复题字:“艺术精妙,神刀一绝。国之瑰宝,光耀千秋。”
  魏传统游罢龙水湖,唱吟道:“山泉清澈透百岛,景色宜人乐万家。海内衣冠络绎来,天涯比邻共芳华。”
  马识途也说:“大足石刻艺术长廊,国之瑰宝日月同光。”
  天津《文学自由谈》头条专栏老作家李国文,2001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心中的大足》。
  他在文中写道:“我国的雕刻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很钦敬古人的毅力,更敬仰古人的气魄。敦煌的大气灿烂,乐山的巍峨庄严,洛阳的美轮美奂,大同的威武雄壮,大足的婀娜多姿、形态万千。站在这些古代艺术家的心血结晶面前,那宏大的手笔,那惊人的想像,那艺术的执著,那胸壑的宽广,只有后人瞠目结舌的份。我心中的大足,一座永恒的艺术宫阙。”
  他说:“石刻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石刻无言,但却留下了人的声音。古代艺术家们寄希望于后来者,所以他们的手下、刀下,那笔触,那线条,那造型,那意象,无一不洋洋恣意,意气风发地弘扬了中华民族历来的阳刚、健美、英武,勇猛之气,彰显了中国人特别需要的自尊自信,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在我心中的大足生了根、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