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46期 >2022-08-19编印

南川:“三个转变”探索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刊发日期:2022-08-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干部向村民征集乡村振兴发展意见。

村干部向村民征集乡村振兴发展意见。

  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中的稻草人景观。

  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中的稻草人景观。

  

□南川日报记者 聂灵灵  “向家沟既有对农村优秀传统形态的传承,又有农村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发展。”“游客到向家沟之后,能看到乡村最本土的东西。”“向家沟正以南川农文旅发展独有的方式向着农耕文旅状态的旅居新模式迈进。”……日前,在一场南川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如此评价。
  自去年起,鸣玉镇全镇干部群众围绕“共”字做文章,在中心社区实现产业共生、环境共建、成果共享,打造出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铺就出一条属于鸣玉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评选中,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成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产业之变
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鸣玉镇每位机关干部和村社干部的工作记录中,都能看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八个字。该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头炮”“先手棋”,探索产业共生模式,着力推动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由短链发展向全链发展转变,由低端供给向中高端供给转变,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产业之路。
  八月上旬,稻田里一片金黄,鱼儿欢快地游着,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田底,即将收割的稻子也在蓝天下泛起层层麦浪。这是鸣玉镇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里“重庆市稻渔综合种养南川示范基地”的一景。村民杨豪说:“以前我们都是自家种自家的谷子,现在是多产业化共同发展,仅一年时间,我们收入就增加不少。”
  自去年3月起,鸣玉镇在中心社区按照“政府+基地+联合社+农民”的开发建设模式,发展了稻渔综合种养、舒糖稻和“庆油3号”油菜种植三种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双收”,鱼和水稻成为有机环保、生态无公害的绿色健康食品,大米价格高出市场价格3倍,水产品的价格也提高了50%。舒糖稻是重庆市水稻研究所李贤勇教授团队研发的水稻品种,具有稳糖功能,与传统水稻相比,成本从占收入的40%降至25%,而大米售价由每公斤4元提高到20元。“庆油3号”油菜有“两碗菜籽一碗油”的“产油王”称号,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今年3月,地里五种油菜花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
  截至目前,鸣玉镇依靠三大产业筹建垂钓中心、特色民宿、稻香茶馆、稻米科普教育馆等,新建农家乐2家,成功举办“插秧节”“丰收节”“五彩繁花节”等农耕活动,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8万余元,农家乐增收20万余元,农民户均增收2236元。
  
环境之变
由“脏乱落后”向“生活宜居”转变
  生活环境脏乱差、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互帮互助欠缺……去年3月以前,这是鸣玉镇中心社区群众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变群众思想认识,该镇驻村干部、村干部与老党员成立了7支队伍,以走进院坝“拉家常”的形式,开展以“环境卫生重要性”“改厕带来的好处”“乡村振兴能带来什么”等内容为主题的学习、宣讲和交流,让“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得以顺利实施。
  向碎华一直在家发展养殖业,今年3月,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道路沿线景观,需要占用向碎华家的土地。起初她比较反对,认为土地被占了,没有地方喂养鸡鸭。为此,村干部上门为她讲解道路建成后的好处,同时结合她家情况,为她规划了圈养鸡鸭的地方。见到村干部忙前忙后为她张罗,向碎华最终同意把土地给村里无偿使用。如今,向碎华家旁的院坝,因地制宜修建起花园。通过就地取材对石磨、石罐、石槽等进行艺术加工后,花园不仅有农村乡土韵味,还十分美观。“鸡鸭照样养,景色变更好,这个改变好呀!”向碎华说。
  鸣玉镇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特色化”宜居村庄建设要求,与四川美术学院进行校地合作,以艺术赋能乡村;动员群众做好“六改三规范”,因地制宜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以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为载体,采取精神与物质双重激励,促进农户主动清理生活垃圾、净化美化居住环境,既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也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
  以乡村外在环境带动村民内在素质提升,这是鸣玉镇探索出来的改变之路。目前通过建立村自定、镇监管的制度办法,由农民“说事、议事、主事”,加速村民自治进程,建设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健全7支人民调解组织队伍,以法治扬正气。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入手,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倡导行动和邻里纠纷自我修复行动。
  
思路之变
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
  目前,鸣玉镇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通过“入股”和“托管”两种方式,成功探索出一条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实行股份合作,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由党总支委员与支部党员一起带头宣传,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社区集体经济联合社以资源、资产、资金方式入股及部分社会资本(企业)入股,成立中心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股份分红实行两次分配模式,即首先保障土地股按840元每股保底分红,其次才按照“433”模式进行净收入分红,即40%用于扩大生产、壮大集体经济,30%用作全体股东分红,30%用作公益金。
  “土地入股收入2000多元,收益很满意。”村民向东阳说。去年发展“鱼稻共生”产业108亩,除去人力、机器、肥料等成本每亩纯收益达630元。向东阳投入的3亩土地,享受了每亩地840元保底分红和3股股权分红。
  与此同时,由村级党组织牵头,动员农民将撂荒地“托管”到中心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经过经营管理盈利后持续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有资金后又持续为农户服好务。
  鸣玉镇党委书记毛霞说:“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但盘活了资源,守住了耕地红线,也更加推动了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一年来,向家沟乡村振兴示范长廊吸引了区内外40余家单位前来调研学习,也先后成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农文旅高度融合已然成为全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壮大农村创新人才队伍至关重要。”毛霞说,目前已联合重庆师范大学实施大学生“云上村官”项目,推行“大学生+高校教师+村干部”的“云上村支委”工作机制,同时靶向引进艺术家、农业专家、企业管理精英、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才组建人才驿站专家智库,为村内产业发展、文化挖掘、品牌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撑,全方位助推乡村振兴。(图片除署名外由南川区鸣玉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