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31期 >2022-07-29编印

十年描绘,留存旧街老巷烟火气
刊发日期:2022-07-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7月19日,吴庆渝作品《寸滩老街》。◀7月19日,吴庆渝在外写生。
  江北报记者刘陶然摄

▲7月19日,吴庆渝作品《寸滩老街》。◀7月19日,吴庆渝在外写生。   江北报记者刘陶然摄

图片1

图片1

  

□江北报见习记者刘静
  一个腰包、一张画板、一把折叠凳、一瓶水,这是江北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吴庆渝出门创作的全部装备。蕴含文化底蕴的徐悲鸿故居、充满市井气息的红土地老街、布满历史沧桑的寸滩码头、饱含艺术气息的大剧院……一个个江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被吴庆渝用一支黑色签字笔,留在了画纸上。
  十年创作,吴庆渝画下了上千张线描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北人,她笔下的一房一树、一坡一坎、一街一巷,都倾注了她对家乡的柔情,同时,她也见证了江北的沧桑巨变。

十年坚守
为旧街老巷绘上千幅画
  7月19日,记者来到了吴庆渝的家,那是一栋老式电梯房,家里的空间不大,但是堆满了书画作品和书籍,宽大的书桌上,放着上百支中性笔。
  “这些都是我用空了的。”吴庆渝指着笔筒里几十支中性笔说道,“这些笔都是一次性的,我每次都会买很多,出去的时候也会带一把,万一没有墨水,会耽误创作时间。”
  谈起画线描,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了重庆出版社工作的吴庆渝就特别兴奋,“我和封面设计、插图绘制等美术编辑的工作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却没有时间好好画画,现在退休了,想重新捡起来。”
  而这一画便是十年,从2012年开始,她已经画了上千幅线描写生作品,尤其爱画老街旧巷。“我觉得画老房子非常有感觉。”
  早上吃过早饭,年过六旬的吴庆渝便会带着装备,穿梭在江北乃至主城其他区的小街小巷之中,择一心仪之处,摊开画板,一坐便是一天,这已成为她的日常。
  “我现在的大部分朋友都是在我外出画画时认识的。”吴庆渝的朋友圈壮大了,和她一起画画的艺术爱好者也越来越多,“能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门作画,感觉特别充实。”

记忆之都
见证江北的时代变迁
  “我从小就在江北长大的!”谈起和江北的缘分,吴庆渝十分开心,“小时候在新村小学、十八中读的书。”40年沧桑巨变,老江北面貌被深藏心间。
  儿时,吴庆渝在十八中的家属院长大,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走街串巷,喜欢在黄桷树下乘凉,但是,随着江北经济飞跃发展,老街旧巷逐渐式微,她想将自己儿时感受到的烟火气留下来。怀着旧有的情感,倾注于画笔之中,记录下曾走过的石板路,曾拂过的石砖瓦块,曾感受到的风土人情。
  “这是我小时候走过的青石板路。”吴庆渝指着《寸滩码头》这幅画作说道,“但是那时的房子并不是这样的,这个房子应该是二十年前的,我们以前的房子现在很少能看见啰。”
  在江北,有独属于吴庆渝的儿时记忆,也有着专属于她的江北情怀,她一路看着江北飞速的变化与发展,见证着江北的时代变迁。
  “江北发展太快了!”江北嘴、观音桥、大剧院……这些新修建的建筑无不述说着它的蜕变。“我当时画大剧院的时候,变换角度画了好几张!”看着伴随着自己一起长大的城市日新月异,吴庆渝由衷地感到高兴。

精心描绘
将烟火气留存于画纸上
  在吴庆渝的笔下,房屋树木细节逼真,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活泼有趣……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石梯、菜肴美味的“苍蝇”馆子,还有掏耳朵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打麻将的以及山城独有的棒棒军,更有随意趴着的猫狗儿,熟悉的烟火气被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下来,山城的魅力风情也被记录进了那一幅幅画中。
  这得益于她的实地创作,一房一树、一坡一坎、一街一巷,探寻着每一处风景,倾注着她对家乡的柔情。此外,吴庆渝采用全景化的观看视角,先局部绘画,再通过艺术拼接,大大弥补了照片无法还原的整体感,让观赏之人能够身临其境,“一幅画要变换好几个位置,才能将它的全貌展示出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吴庆渝画功深厚,曾斩获了不少全国大奖。其中,由她担任封面设计的《中国大足石刻》1991年荣获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二等奖,《外国名剧故事》丛书1998年在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中荣获三等奖。
  此次出版的《老重庆线描》,是吴庆渝的线描写生作品集,收录了200多幅关于老重庆的线描画,包括十八梯、上新街、马鞍山、磁器口、土湾等。
  每一幅画,吴庆渝都会记录下创作的时间、地点,画好一部分之后,还会拍照存档,小心保存原稿。每每翻出来,吴庆渝都能回忆起当时的故事,与人娓娓道来。现在,吴庆渝还在市老年大学教授线描画,她希望大家也能将自己喜爱之物描绘下来。
  “我会继续画下去,也很期待出第二本作品专集。”接下来,她将聚焦古镇,将藏在一砖一瓦中的旧时故事留存在画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