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27期 >2022-07-25编印

警惕变种的形式主义
刊发日期:2022-07-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龙
  创新基层工作方式方法,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往往会遇到从上到下层层加码的情况,不少基层干部采取“变说法”“生搬硬套”“创造式”手段,让本该“普通”的活穿上了“高大上”的外衣,成为了“创新”举措。这种“伪创新”一方面是作为汇报材料中的“填充剂”,另一方面在出问题时,也成为了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润滑剂”,其本质是一种变了种的形式主义。
  这种现象,还是少数干部急功近利、甩责任、求短效的不良心态导致。笔者发现,不少部门、单位动辄轰轰烈烈搞一些只供上级领导调研时观看的展板、文化墙、荣誉室,绞尽脑汁编排一些花里胡哨的“亮点”工作,虚假浮夸,徒具观赏价值。此外,这任领导离职,新领导上位,换个说法再编排一次,打着“创新”的名号再折腾一番。诸如此类,实质上仍属于形式主义的变种,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在不断制造新的困难、滋生新的问题,念歪了经。
  更有甚者,变种的形式主义还成为了“甩锅”的“载体”。笔者在一次基层采访时发现,一块公示牌上从上到下清一色的“责任人”,一旦出了问题,最末端的“责任人”首当其冲就要承担风险。这种情况,无疑成为上级部门责任下推的“借口”。不少地方还片面追求标新立异,设立“环长”“路长”“楼栋长”,多设一个“长”就分一层责任,在平时工作时自身就少一分“担子”,这种“层层分解”的做法显然是忽视了实际工作效果和百姓切实需求。
  要铲除“变种”的形式主义,唯有求真务实才能正本清源。有关部门不妨脚踏实地,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浮夸浮躁;多一些走访调研,少一些形式过关;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些闭门造词,真正把气力用在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成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