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龙水湖/大观总第26期 >2022-07-22编印

古 镇 石 蟆
刊发日期:2022-07-22 阅读次数: 作者:施迎合  语音阅读:
  

□施迎合
  江津石蟆镇,地处渝、川、黔三省交界处,自元朝末年建镇,至今已600多年,是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石蟆古镇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古镇拥有古场镇、古道观寺庙、古庄园、古山寨等六大景观。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布局讲究、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极富故事性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一座真正保存了“古”味的古镇,不仅沉淀了数百年来渝、川、黔毗邻地区文化、商贸交融的精华,更是渝西经济走廊上一颗呈现着古风古韵的璀璨明珠。

老街
  在石蟆镇沿街走到老街下场口三角坝边,有一块蛤蟆形状的巨石,当地老人说这就是石蟆镇得名的由来。
  石蟆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边与重庆文化名镇白沙、塘河接壤,西南紧邻四川合江县,北边又同永川朱沱、松溉镇相望,是名副其实的“西南大通道”。
  小镇自古是黔北赤水、川南泸州通往重庆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商贩、行人均在此歇脚。有客栈、中西药铺、油、糟房、竹、木、铁器、手工纺织、缝纫、百货布匹和油腊纸杂店、茶馆等达300余家。
  石蟆镇的稿子老街700余米长,犹如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整个场镇利用浅丘脊沿西北方向蜿蜒而建,看上去如同“龙身”起伏。街面通通由青石板铺就,有些坑洼里遍布着绿茸茸的青苔,透着古旧的气息。房屋错落有致,青瓦顶、木板墙,悬山式、穿斗式木结构,形成另一种锈蚀的风景,给人以凝重的沧桑感。

古庙
  沿着石蟆老街,拐进古巷的深处,就是闻名遐迩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庙宇——清源宫。据《石蟆乡志》和碑文记载,清源宫始建于明代正德5年(公元1510年),继建于清代嘉庆18年(1813年),培修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这座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清源宫,呈复合院布局,庙宇两边,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显示出巴渝文化的特有风貌;抬梁式砖木石结构,镂刻浮雕,飞檐翘角,青砖绿瓦,三殿一院加戏楼,表明它受到黔文化的侵淫;两边对称式的男女宾楼,前正后三殿共有32根大圆石柱支撑,体现的则是明清特点。
  庙宇周围古树参天,最大的一棵樟树高30米,胸径2.2米,需要五人方能合抱,树龄也有500多年,是重庆市一级保护树木,人称“香樟王。”
  清源宫的来历,传说早在隋朝,青城山道士赵昱被朝廷征召做了嘉州太守,任上以道术斩蛟龙、平水患,力保蜀地平安,所以百姓建祠祭奠,奉为神明。自隋入唐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亲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其后唐明皇入蜀,加封赵昱为赤诚王。宋真宗时又加封赵昱为教真神,赐名“清源妙道真君,”清源宫便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的道观。数百年来,这清源宫都是渝、川、黔三地善男信女们共同膜拜的场所。

古祠
  除了清源宫的古风遗韵,石蟆张氏祠则呈现了西南大通道上移民遗风。
  张氏祠建于清朝同治八年,占地1200余平方米,与江津另一古场镇真武的古建筑同为“广东移民会馆”,但保存更为完好。
  张氏祠呈方形,四周以通高两丈的风火墙相环护,内分上下两殿,是典型的四合院对称式古祠堂建筑。祠内以木结构为主,戏台、窗棂、卷棚挑梁之上,木刻浮雕,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绘景绘情、色泽鲜明、清晰动人,为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乡人朱万林曾吟诗赞曰:“军武旺族享弓长,发明射矢赐姓张,仲景杏林称圣手,伯行帝谕谥清官。骞祖宏才通西域,衡师首创地仪盘。西都十族齐贤谱,金鉴千秋九龄彰。人称地灵人杰,良有以矣……”

古庄
  龙井湾卞宅位于石蟆镇登云村,北出稿子古场数分钟即到。卞宅系清道光皇帝启蒙师、诰封奉政朝议大夫文林郎的卞世绳所建,亦是《重庆日报》创始人卞小吾旧居。
  卞宅由上下“龙井湾”和“一颗印”三部分组成,占地12000余平方米,是江津西部地区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庄园。龙井湾建筑架构及古典式花窗为庄园一绝,可惜经岁月侵蚀已破败不堪。然值得欣慰的是“一颗印”保存相当完好,方形的建筑造型酷似一枚巨型带柄方形印章。传说此“印”为道光皇帝钦赐,可以想见昔日庄园主人的位尊势显。
  “一颗印”亦称“岱云馆”,进入院内,一楼一底的四周厢房以宽1.5米的楼道环绕,中间古式天井中是一座石山,极富传奇色彩。据当地传说,在清代道光年间,宫廷有位叫做卞世纯的太师,原籍为江津稿子龙井湾,本来,卞世纯是道光皇帝的老师,但由于他和道光皇帝的母亲(嘉庆皇帝的妃子)有染,所以告老还乡,离开京都的时候,卞世纯依依回首,道光皇帝就问:“爱卿,还有何求?”卞世纯一时无言答对,这时候他正好看见屏前有座石山,便惶惶答道:“石山可爱。”于是,道光帝即以石山赏赐。没有办法,卞世纯只好不辞万里之遥,将石山由北平运至稿子龙井湾落座。

古园
  石蟆境内,最值得一看的是刘伯承当年在石蟆避难的处所“柿子园”。
  1932年,泸县起义失败之后,被国民党军追杀的刘伯承躲进了石蟆镇开明绅士程正安家里。程家把刘帅安置在了防卫森严的柿子园,还专门安排了两个排的家丁日夜站岗,整整半年的时间,小小的柿子园硬是保住了这位共产党的统帅。
  今天的柿子园已经不见了当年那种紧张与血腥的气氛,碉楼慵懒地挂着斜阳,碉楼之下,川剧坐唱、钱枪调、狮子龙灯舞、赶庙会、结婚坐轿、土法制糖、酿酒,一切的一切,都在彰显着石蟆古镇在渝、川、黔三地文化共同熏陶后所形成的迥异氛围。

民俗
  众多的民俗中,古镇的婚嫁很特别。比如新娘坐花轿时,花轿停在大门口要举行完“回车马仪式”,新娘才能下轿。所谓回车马仪式,就是叫礼先生手持一只公鸡,在摆好香案的花轿前,口中唱着词杀鸡,然后再围着花轿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点血,当词念完之后,叫礼先生再插上香烛,抓起一把米向花轿撒去……
  完成这些仪式后,才能请新人下轿拜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回车马仪式的唱词很具民间色彩:“手祭鸡冠一点红,新人子孙富贵隆;鸡冠点在东,夫妇儿女吉无凶;鸡冠点在南,儿孙满华堂;鸡冠点在西,富贵万年兴;鸡冠点在北,子女富贵客;鸡冠点在中,子孙鱼化龙;鸡冠点新门,迎接新贵人;新人下轿,富贵同到;相亲相爱,百年偕老……”
  从这些繁琐的仪式和唱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渝人的传统风俗,也能瞥见巴黔文化的蛛丝马迹。据当地人介绍,每到有人婚嫁,古镇人还喜欢“莲花闹”,俗称“打快板”。
  快板的唱者一边唱一边敲。走街串巷,口若悬河,见啥谈啥,比如遇到几个人在一起谈天,他就唱:“哎,莲花闹,有福份,来在佛门多安庆,几个老爷坐得近,坐起好摆龙门阵,爷娘打个光脑壳,神仙没得你快乐”。
  若是遇到妇女在做鞋,他又唱道:“哎,莲花闹,两块牌,滴滴答答敲起来,三元开,五佛抬,闯到大娘在做鞋,先做底,后上帮,做好两只成一双,自己穿,或送人,千针万线总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