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20期 >2022-07-14编印

漫山高粱红 回龙酒飘香
刊发日期:2022-07-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回龙镇俯瞰图。

回龙镇俯瞰图。

  干巴牛肉。

  干巴牛肉。

骑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骑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工人正在进行“培菌糖化”作业。

工人正在进行“培菌糖化”作业。

  

  大足东北10余里,有一条蜿蜒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九岭十三弯,恰似昂首回望的青龙,欲腾骧破空而去。山名青龙山,山下之镇故名回龙镇。
  回龙镇在清代为曲水里,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置回龙乡,民国时期属第五区、第六区,1993年并回龙、长田两乡为回龙镇。
  回龙镇辖区49平方公里,辖8个村(社区),总人口2.5万人,是大足区农业重镇。全镇立足全区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目标定位,以“红绿白黑”(万亩“红”高粱,万亩“绿”蔬菜,千亩“白”乌鱼生态渔业,万头“黑”山羊)四色产业为依托,深入挖掘红高粱文化,延伸红高粱产业链;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流连忘返的大足“后花园”;每年盛夏来临之时,举办红高粱文化旅游节。
  盛会之时,四面宾客,八方朋友,相聚回龙,游览这里的青山绿水,观赏万亩火红高粱,品尝回龙的足腾“恋酒”,聆听英雄杨国良的故事……

故事一 青龙山下高粱红
回龙镇适合发展特色生态农业。2011年以来,回龙镇通过“政府引导、业主引领、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发展红高粱产业。每年由镇政府将种子和肥料免费发放给种植户。对验收合格的高粱示范片,每亩给予50元补助,并奖励村集体每亩30元工作经费。
  2015年,刚刚接任骑胜村党支部书记的谢均高,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向致富之路。
  2018年,谢均高率先在村里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由红高粱的种植散户,成为种植大户,踏上带领村民种红高粱致富之路。
  由于谢均高是第一次大面积种植红高粱,移苗的时间早了几天,使得高粱苗到达茁壮生长期延长。那年更是天公不作美,老是下雨,而红高粱却是耐旱怕水的植物,他田间的水沟又排水不畅,最终惨遭失败——300余亩土地只收获了1750公斤红高粱。
  1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使谢均高非常沮丧。面对各种责难,他一度想放弃种植红高粱。但是,那些期盼他成功的眼神,让谢均高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自己都不能成功,何谈带领村民种植红高粱兴村呢?
  第二年,谢均高吸取了教训,每一道工序都按高粱专家的要求完成,最终收获20000余公斤红高粱,盈利10万元。
  于是,骑胜村掀起种植红高粱的热潮,随着刘洋、胡耀华等人的加入,红高粱的种植面积增加至1000亩。如今,当地实行轮季耕作,上半年种高粱,下半年种油菜,产业链不断延伸,红高粱加工成高粱酒、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进行售卖,盈利翻了好几倍。村里还成立了红高粱种植合作社,抱团发展红高粱产业。产业兴起来了,群众思想觉悟高起来了,邻里纠纷也少了,村里人居环境一天天变好了,2022年骑胜村被评为重庆市级文明村。

故事二 回龙足腾“恋酒”香
  酿高粱酒是回龙镇红高粱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2018年,在首届重庆大足红高粱旅游文化节上,大足区邮亭镇青年贺名扬看中了回龙镇的生态优势,决心以回龙镇特有的优质糯高粱为原料,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的回龙足腾“恋酒”。
  所谓固态发酵工艺,简言之,就是酿酒的高粱始终以固体颗粒呈现,这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一般要经过浸泡蒸煮到培菌糖化、发酵蒸馏等近10道工序。
  在这些工序中,“蒸煮”与“培菌糖化”是贺名扬必须亲自掌控的重要环节。“蒸煮”看似简单,但需要凭借长期的经验积累,最终根据不同的高粱品种总结得出最适合回龙红高粱的蒸煮技术。
  “培菌糖化”是使根霉菌和酵母菌在蒸熟的高粱上生长繁殖,为进入窖池发酵做准备。这时,温度控制是关键。贺名扬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借鉴家用地暖技术,通过埋在地下的循环管道为培菌糖化保持温度,整个过程由微电脑温度计自动控制温度。
  贺名扬深知,必须以优质取胜。为确保“恋酒”的质量,他撤除了已经安装好的传送带,坚持改用传统方法,即用铁锹和专用撮箕将糖化后的高粱送入窖池中发酵,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酒曲与糖化后的高粱充分融合,达到发酵的最佳效果。
  在创业的道路上,贺名扬经历了一个个挫折,战胜了一个个困难,昂首挺胸,砥砺前行。他对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不仅有继承,更有发扬。他结合回龙镇当地的气候特点,不断进行对比试验和数据分析,最终总结出回龙镇酿出好酒的基本规律,使得回龙足腾“恋酒”的质量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响,产量由刚生产时的年产150吨,翻了一番。
  在回龙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回龙足腾“恋酒”决心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路子,将酿酒与旅游融合,让来到回龙镇旅游的客人,不但能够现场观光白酒的酿造过程,还能亲自动手体验酿酒的乐趣。

故事三 守望干巴牛肉的回龙人
每一届红高粱旅游文化节上,回龙镇的名特小吃,备受欢迎。除了具有回龙镇地域特色的高粱粑、高粱点心等特色食品外,使人流连的还有非遗特产“回龙干巴牛肉”等名特小吃。  “回龙干巴牛肉”起于清康熙年间,成熟于清末,鼎盛于民国时期,其制作技艺入选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中,姚氏干巴牛肉自民国时期便远近闻名。
  2007年,姚志勇于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他放弃了优渥的工作环境与薪资,回到家乡回龙镇,成为“回龙干巴牛肉”的第四代传人,决心将“回龙干巴牛肉”发扬光大。
  传统的“回龙干巴牛肉”,以水牛肉为佳,辅以适量食盐、花椒等调料,采用搓揉、腌渍、晾晒、风干等环节,待其牛肉香味散出便可食用。干巴牛肉的制作,要在冬天进行腌制,其他季节腌制的牛肉容易变质,质量不稳定,口感差。要大规模生产,腌制必须打破季节的限制。姚志勇和西南农大教授共同探讨,从温度、空气湿度、口感等方面着手,找出问题,层层击破,解决了只有冬季才能制作干巴牛肉的技术瓶颈。
  产品上去了,销售必须跟上,姚志勇积极参与每年的西部农展会、渝洽会、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各种旅游节等,让更多人了解和知道“回龙干巴牛肉”。
  姚志勇先后在北京、天津、福建、哈尔滨、简阳等地开设“回龙干巴牛肉”的专卖店。
  如今的“回龙干巴牛肉”,走出了大足,走出了重庆,成为回龙镇的一张名片、大足区地方特色的一面旗帜。

故事四英雄血洒上甘岭
  杨国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他的英雄事迹,在回龙大地上家喻户晓、世代相传……
  杨国良是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人。1949年秋,18岁的他被国民党军拉壮丁,12月,成都解放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后,在第五次战役中评为甲等模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6月,杨国良任十二军三零一师九十三团九连九班班长。
  1952年11月12日拂晓,晨曦抹在上甘岭579.9高地11号阵地上,万籁俱寂。
  11号阵地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杨国良带领战士陈宗才、石玉堂守卫在这里,子弹、手榴弹和爆破筒在他们的面前一字摆开,大家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猛然,呼啸的炮弹雨点般地向11号阵地飞来,几个班的美国兵,在炮火掩护下摸了上来。当敌人距离只有20米左右时,随着杨国良大喊一声“打”,手榴弹、冲锋枪、机枪一齐开火。敌人顿时被打懵了,丢下几具尸体,慌乱地溃退下去。
  随后,敌人又进行了多次进攻,不但兵力增加,战术也不断改变。杨国良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敌人炮击时,进入避弹坑中躲避;敌人进攻时,距离到了10米左右才利用三人的交叉火力猛烈开火。
  敌人的数次进攻被击退,但陈宗才和石玉堂相继牺牲,阵地上只剩下负伤的杨国良独战群敌。
  面对战友的牺牲,杨国良悲愤填膺,怒火中烧,将一颗又一颗手榴弹甩进敌群,手中的机枪“突突突……”怒吼着,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敌人。
  敌人又一次被击退。
  硝烟弥漫的阵地上,杨国良弹尽粮绝。
  敌人慢慢逼近负伤的杨国良。突然,杨国良双手紧握仅剩的爆破筒,从战壕中一跃而起,拉响火线,冲入敌群,壮烈牺牲。(本版文图由回龙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