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图片故事总第16期 >2022-07-08编印

文物医院的“诊疗”日常
刊发日期:2022-07-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调试文物补形的材料。

调试文物补形的材料。

文物医院的忙碌现场。

文物医院的忙碌现场。

激光清洗文物表面的微生物。

激光清洗文物表面的微生物。

文物塑形。

文物塑形。

滴注加固液体。

滴注加固液体。

修漆。

修漆。

文物修复工具。

文物修复工具。

图片1

图片1

采集检测数据。

采集检测数据。

文物成分分析。

文物成分分析。

  

清理附着在文物表面的尘土。
□新渝报记者张玮/文瞿波/图
  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有一个占地1600平方米的“特殊医院”。来这里看病的“患者”年纪可不小,他们低则几百岁,高则上千岁。这里,就是大足石刻文物医院。
  这是一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文物修复与公众展示相辅相成的“文物全科医院”,设有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室、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保护与修复成果展示室。
  文物医院现配备有15位专家组成的专业保护修复队伍,可为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专业判断以及科学诊断依据。在这里,更多患病文物的生命得到延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A“体检套餐”精准查“病灶”
  来到文物医院的“患者”都有专属的“体检套餐”。
  文物医院的“医生”——文物修复工作者先对患病文物进行面诊。如明显残缺、表面污染物等简单的病害,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看诊,而一些复杂的病害则需要借助仪器来检测、诊断。
  文物医院有四个科室,分别查验不同的内容。在制样间,“医生”们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取文物周边极少量岩体,制作成切片样本;显微镜室内,他们借助专业仪器,检测切片样本的微观结构;光谱室里,患病文物将进行成分检测,这有助于找准“病灶”。
  “体检套餐”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诊室——水质检测。大足石刻是室外文化遗存,长期暴露在室外环境当中,其主要病害除了岩体失稳、石质风化外,还有高温高湿环境下,严重的生物侵蚀,而其核心就是水。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表示,“水”分为内部水和外部水。内部水是指石刻本体包含的水,外部水则是指保存环境中的地表水、雨水、凝结水等。
  了解内部水的影响,文物修复工作者需要将岩石磨成粉末,经过过滤后再检测PH值。陈卉丽说,石质文物最怕“酸”,它对石质本体、彩绘层、贴金层都有较强的腐蚀作性。
  检测外部水则要借助离子色谱仪。文物修复工作者将“外部水”收集后,借助离子色谱仪对它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水中阴阳离子的含量,以及水中可溶盐含量对文物的影响,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B“手术治疗”延寿命
  “体检”结果出来后,文物修复专家将进行会诊,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即文物修复方案)。根据修复方案,文物医院还将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论证,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手术治疗”。
  确定了修复方案,患病文物将来到石质文物修复室接受“治疗”。
  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石质文物修复室里,文物修复工作者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一样,不敢有半点疏忽,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流程,都慎之又慎。
  “在这里,文物修复工作者将对患病文物开展清洗、加固、补形等‘治疗’。”陈卉丽表示,文物修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耐心、有责任心,以及对文物的敬畏心。
  文物修复的第一步是清洗,既要保留历史信息,不能对文物造成新的损伤,还要将对文物有害的污染物去除掉。陈卉丽介绍,对于有彩绘、贴金层的文物来说,如果在清洗过程中造成脱落,这是不可逆的过程。
  对于疏松的尘土,一般采用毛笔、气吹、竹签等工具即可清除;对于顽固的钙质结构污染物,则可以采用刻石机进行清理;对于生物类的霉菌,则需要采用激光清洗,从而确保文物安全。
  清洗过后,患病文物将进入加固环节。陈卉丽说,文物也需要“补钙”。这时就需要用到加固试剂,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多次加固。
  在给石刻内部“强筋骨”后,第三步就要给石刻外在残缺补形。补形需遵守真实的原则,找到和本体岩石兼容的修补材料进行分层修补。对于部分文物,还要进行贴金、彩绘的修复工作。
  在大足,大部分石刻都在崖壁上,文物医院除了承担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工作,还需要在室外进行大量工作,所以,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除了在医院“坐诊”,往往还需要带着硬度计、色差计、超声波仪等装备“出诊”。
  如今,大足石刻实现了由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五万余尊石刻文物经过文物修复专家们的细心呵护和贴心救治,得以继续“讲述”千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