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记者李洛
日前,市政府对在2021年落实我市有关重大政策措施中,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38个区县(自治县)、18个镇(街道)和4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予以督查激励,从27个方面给予激励支持措施。
其中,不少区县(开发区)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战新产业集聚等方面抓出新效、做出实绩,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果。
这些区县(开发区)何以靠抓“创新”获得市级激励?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招数?
“扭”住创新主体
激励项目:
江北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梁平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研发准备金制度、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等政策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及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取得明显成效。
抓住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企业一端连着需求,一端连着供应,对市场动态最为敏感,对自身的情况最为熟悉,具有创新的原生动力,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首先要做到政策先行。获市级激励的各区(开发区)通过多项措施,拿出一系列政策及“真金白银”——
例如,江北用好创业产业扶持政策,2021年全年兑现科技产业扶持资金7200余万元,实现全区所辖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扶持全覆盖;又如,梁平联合市科技局组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1亿元,累计为159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6亿元,引导商业贷款1.45亿元……
其次,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新兴研发机构,也是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撑。尤其在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高新和战新领域,企业单打独斗力量有限,更需要和高校、机构展开合作。
这方面,各区县“妙招迭出”,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
2021年,北碚新增科技创新平台17个,包括新型高端研发机构2个,全区累计拥有科技创新平台314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9个,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西部(重庆)科学城通过“成果赋权”帮企业“松绑”,重庆大学6个项目、5项专利获赋权,合同金额超5700万元……
依托抓住企业创新主体,不少地区科技企业数量实现了飞跃,极大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激励项目:
万州区、巴南区、长寿区、潼南区、两江新区在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额、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增长明显。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的“助推器”。
完善的科技评价机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风向标”;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不管是改革科技评价机制,还是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都是为了产生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不少区县对此有着清醒认知,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与企业有效结合,并转化为实物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
例如,万州抓住万达开一体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发展利好,建成4个“飞地园区”,促成产学研重点项目36个,与两江新区对口协作年度考核评估名列全市第一;长寿引导企业加入绿色制造技术等12个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企业间技术交流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更多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实现产业化……
科技创新要出成果、见成效,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既要有领军项目,也要有领军人才。
两江观察调查发现,这些区(开发区)创新投入增幅明显上升,直接带来技术合同交易额的增加,且增幅普遍超过投入增幅——
资金投入方面,2021年,两江新区财政科技投入达7.25亿元,同比增长7.7%,技术合同成交额123.8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3%;长寿科技创新财政资金投入达1.2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技术合同交易405件,成交金额6.32亿元,同比增长82.7%,成交金额排名全市第7……
创新人才方面,2021年,万州新选派国家、市、区级科技特派员207名,总数居全市第一;巴南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引进了由吴玉章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建设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两江新区修订《“两江人才”十条》,兑现人才政策激励1.5亿元,新入选“两院”院士2名,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高层人才26名、团队7个。
激活战新产业
激励项目:
巴南区、长寿区、璧山区、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在扎实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统筹抓好产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环境等工作成效明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可或缺。
战新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攻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重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之一。
两江观察发现,巴南、长寿、两江新区同时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战新产业聚集两项激励。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方转化的科技成果成为了助推当地战新产业集聚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战新产业的集聚也为成果转化、人才聚集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条件。
例如,巴南抓住重庆国际生物城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机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九价HPV疫苗、德谷胰岛素等产品填补全市乃至国内高端生物药产品的空白,做强做大了生物医药产业品牌。2021年,巴南战新制造业增长25.1%,连续6年实现高速增长,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5%。
又如,两江新区是重庆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在近日推出的12个产业专项招商政策中,有五项属于战新产业范畴,以此加速打造多个千亿级产业。两江新区还通过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实施“链长制”,利用科研和创新优势,补齐补强战新产业发展薄弱环节,推动产业发展。2021年,两江新区直管区实现战新产业产值233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