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是大足西部的边贸重镇,东西连接,古今交汇。山清水秀是铁山的风景,物产丰富是铁山的风貌,人文深厚是铁山的风采。铁山的人文古迹可追溯到唐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绚烂的阳光铺洒在精雕细琢的尖山子摩崖造像,粼粼而来的车马行驶在古朴悠长的大步廊檐街,清秀精致的铁山竹编娓娓诉说着动人的铁山故事,一代又一代铁山人以铁一般的精神、山一般的胸怀,描绘着一幅幅“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美丽画卷。
铁山是“生态宜居小镇”。环境优美、空气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54.12%,成功入选大足区首批绿色示范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镇等。大自然是这片土地最伟大的画师。她用山堆阜叠、溪交水横勾勒出这里的山水。浅丘如璧玉,水库如明珠,流淌出一幅幅水色清明、山色凝重的丹青图画。
尖山子摩崖造像,又称“尖山子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公元650—655年)、乾封(公元666—667年)年间,是大足境内开凿年代最早的摩崖造像,也是川东已知最早的摩崖造像。2000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子石刻的开凿时间比北山石刻(开凿于公元890年左右)早240多年,比宝顶山石刻(开凿于公元1179年左右)早500多年,是大足石刻的发源地。
故事一 古镇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铁山古镇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清乾隆14年,江西的客家移民蔡氏前来铁山老街,最先修建了蔡家油坊,后来进行了扩修,最后逐渐扩大。古镇的地理位置用一首民谣概括:“三山间两河,河在此地合,合处生半岛,岛载古镇游。”乌篷船型古镇的分布及形态独具特色。
古镇是大步廊檐建筑群,街道总长260米,木质串架结构,三步挑檐、单坡大坡檐、不对称廊檐柱子108根,是川东地区较早的建筑。
古镇上,有传承了十三代、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铁山竹编,2014年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产品有席、筐等生活用品,极具文化、艺术、观赏、实用价值,特别是用细若发丝的竹丝编织字样和花纹图案的工艺品,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受人青睐。
古镇上,还有传承了十三代的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山龙舞。每年正月,铁山人用竹子扎成龙来庆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铁山龙由篾竹扎成龙头,龙身、龙尾用绳子串联,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绣球,由16个圈扎成的龙宝在前面指挥龙舞,灵活奇巧,善于变幻。布龙也称“彩龙”,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铁山的龙制作独具一格,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第十三代传承人姚忠伟作为扎龙人、舞龙队领队,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带领铁山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故事二 著名书法家方滨生与家乡人的书法情缘
书画家方滨生,1913年出生于铁山,童年时在铁山古镇度过,并在多幅作品上落款铁山方滨生。他生前是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书协会员、文化部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先后三次出版书法集《方滨生墨迹》《滨生呤草》《书道弘旨》。
方滨生是全国闻名的书法家,张大千先生评价其书法作品神化入微。长江赤壁、黄河峡谷、山东泰山、陕西黄帝陵都留下了他的墨宝,他在家乡龙岗山山门题字《龙岗山》、在宝顶山千手观音殿前的匾额上手书《净吐珠光》。
铁山书法爱好者刘永健仰慕方老的书法造诣,赴成都请教学习。由于刘永健是铁山刘家酱园的子孙,其祖父是方老儿时的朋友,所以方滨生对这个执着追求书法艺术的家乡年轻人赞誉有加,不仅题字相授书法作品,还常在书信中传授书法精髓,指导事业方向,并收为关门弟子,言传身教,鼓励其弘扬传统,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传承人刘永健没有辜负方老的期望,从2013年起,在大足全心全意投入到书画艺术培训事业,并开办免费亲子书法班,利用休息时间亲自教学,一坚持就是10年,大足几百个家庭受教于刘永健的培训与传授。
故事三 多彩铁山的田园趣事
铁山镇盛产黑山羊、中药材、葡萄、小龙虾、水稻。因了黑山羊的黑色、中药材代表作物之一白芷的白色、葡萄的紫色、小龙虾的红色和水稻的金色,被称作多彩铁山。
依托多彩铁山的产业优势,铁山用发展之笔,绘制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田园乡村图画,打造起一处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着生态宜居、文明富饶的美丽乡村。
铁山采摘葡萄的基地遍布全镇,尤以铁山十里葡萄文化长廊沿线和多宝苑葡萄种植基地为核心,这里是铁山葡萄产业的重点产地,它倾注了铁山人民对葡萄产业的热爱,也展示了铁山葡萄的种植技术和丰收成果。
铁山黑山羊目前存栏一万余只,以瑞丰农业的黑山羊基地为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这里已建成一个集大足黑山羊种羊保护、选育、科研教学培训和羊产品后期开发为一体的重庆市内最大的黑山羊繁育基地。来到铁山,不仅可以参观黑山羊基地,还可以品尝羊肉,体验现代农业带来的乡村美食。
铁山实施以“大足冬虾”为核心的品牌战略,已形成集繁殖育苗、规模养殖、产业科研、交易市场、电商物流、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利用“水稻+小龙虾”共生种养模式,培育出个大肥美、肉质Q弹、入口鲜香的生态稻田虾。“冬春卖全国,夏秋品鲜虾,生态是名片”的产业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和凸显。
稻田里有趣的故事更多。铁山大力发展“稻药轮种”。芒种时节,刚刚收获了川芎的田土,不见灌水,也不见犁田修整,村民们将秧苗按一定数量抛洒至一定区域,秧苗不插进泥土,就抛在地上随意倒着,基本分布完秧苗再在农田里浇灌水,富有生命活力的秧苗会在水中成长一段时间,再随着植物的生长本能,其根扎进泥土,茎干亭亭玉立地“站立”起来。和传统插秧最大的区别是,这种农田的秧苗不呈直线分布,会不规则零零散散地长在水田里,不过,随着水稻郁郁葱葱成熟,丰收的田园也会挤满稻穗。
大棚内虾池养虾,大棚外稻田种稻,再通过灌排系统将养虾产生的有机尾水抽入水稻田,经稻田吸收净化后再回流入虾池,实现养虾尾水零排放,减少水环境污染,而水稻吸收尾水中的有机物质后,也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中化肥的使用量,助力绿色有机水稻的种植,实现了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在铁山镇,这样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产业基地约有530亩,目前已建好单个占地2800平方米的全封闭集中水产养殖大棚2个。(本版文图由大足区铁山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