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渝报记者陈柯男毛双何美林张玮见习记者熊敏秀文/图
斜依石壁,莲花台上的媚态观音惟妙惟肖。
神韵灵动,楠竹片上的净瓶观音飘逸洒脱。
肌圆骨润,一叶水花观音乘风而来。
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群人的作品;它们不仅材质不同,而且雕刻手法多样。
近日,拟入选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名单及优秀作品名单公示,重庆大足的雕刻工艺《牧牛图砚》《千手观音》《数珠观音》进入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名单,《千手观音》《媚态观音》《白度母》进入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名单。
在这批名单的背后,是一大批从事石雕行业的创作者,他们不仅是雕刻技艺的“守艺人”,更是大足石刻文化的传承人。
这里有一群人 醉心观音雕刻
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杀猪刀”换成雕刀的刘能风,已在石雕技艺领域沉浸了40多年。他这次入选了2件作品,其中一件就是《数珠观音》。这件数珠手观音,色调洁白如脂,肌理光滑细腻,长发披肩,胸部密饰珠串,着荷叶披衫,左手握右腕,右手于腹前持数珠,身材修长,面色莹洁,神情妩媚温静。
“这件数珠手观音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刘能风说,作品材料是精选汉白玉,施以平雕、圆雕及镂空技法,才将数珠手观音的仪态生动展现。
而另一同样雕刻观音的苏江平,入选的作品是《媚态观音》。这件作品,采用紫袍玉,再现了观音斜依石壁,站于莲台之上的情景。整个身躯笼罩于椭圆背光之中,以竹子、山峦作为背景,观音头戴精美花冠,目光下视,嘴角上翘,双唇微收,流露出一种含颦欲笑天真腼腆的少女情态。
除了《媚态观音》,苏江平还有一件优秀作品《一叶水花观音》,结合大足石刻中的观音形象,融入现代美学造型,在不改变一叶水花观音传说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
与其他以石材作为材料的雕刻不同,唐红霞的《观音》竹雕壁挂系列作品则是另一种创新。
在光滑而坚硬的竹面,唐红霞以浮雕的方式塑造净瓶观音。从形体上看,该作品线条优美、飘逸洒脱,从细节上品,观音神韵灵动、形神兼备。唐红霞说,她是以大足石刻的净瓶观音为原型,精选半山腰向阳、三年生的楠竹为材料,锯断剖成小片、去其青、蒸煮晾干后再进行雕刻的。
这群大足雕刻“守艺人”,用作品阐释了匠心精品。
他们有一颗心 吸纳遗产之美
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石刻造像区中,观音菩萨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题材,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信仰。
到宋代,我国北方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衰落,而川东地区,特别是以大足、安岳为核心的区域,石刻的艺术造诣异军突起。
对此,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表示,大足石刻中,这一时期的观音菩萨造像拥有独特的魅力,数量众多,造型百变,雕刻精美,其中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当属巅峰之作。匠人们以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呈辐射状在岩面上雕凿近千只手,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弘,是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的“精品力作”,也是全国同类型造像题材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龛窟之一。而北山石刻的观音造像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华丽,璎珞蔽体,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其中,普贤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数珠手观音像被昵称为“媚态观音”。
技艺来自石刻的传承,内容亦受文化的熏陶。
本次入选公示名单的6件雕刻作品,不管是缩小版的千手观音,还是取自北山转轮经藏窟的数珠手观音,创作者的灵感来源都与大足石刻密不可分,更与大足石雕技艺息息相关。
大足石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能风坦言,他40年来,创作最多的题材就是取自北山转轮经藏窟的数珠手观音。
“提到大足石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千手观音。”如何用自己手中的雕刀,完美再现千手观音的风采,也是重庆市大足区金福石刻艺术馆法定代表人姜晓进多年的心愿。
5年前,姜晓进在贵州寻得一块上等的紫袍玉,他决定用这块玉创作千手观音。雕刻之前,他一次又一次地瞩目揣摩宝顶山的千手观音造像,然后反复修改画稿。最终,花了半年左右时间,才完成了多年来的夙愿。这件作品,名字就叫《千手观音》,几百只手一气呵成,没有一处粘连,没有一处断层,手上的眼睛、法器清晰可见。
这次,重庆市大足区金福石刻艺术馆的《千手观音》也入选了优秀作品名单。
对此,米德昉说,数量较多,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大足的观音造像体现了宋代社会的审美品位,以及较高的美学修养,非常打动现代人,这是作为文脉能传承的最大动力;同时,大足的观音造像更加中国化、世俗化,被雕刻者赋予了更多人性,对后世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有这么多雕刻创作者以观音为创作对象创作,其实是大足石刻文脉在大足民间的传承与赓续。
未来有一个梦 承接历史文脉
大足石雕匠人们琢磨着每一块石头的“秉性”,砂石、青石或者紫袍玉、汉白玉,匠人顺“石”而为,施以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阴刻多种技法,创造出人物、动物造型以及实用器具、生活和劳动场景。其中人物又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的佛像、文殊、普贤、观音、罗汉等为主。
延续千年的石雕技艺,是大足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载体。
刘能风,是大足石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不仅在大足这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家喻户晓,在全国的工艺美术界也颇有名气。从屠夫到工艺美术大师的蜕变,刘能风的人生就像一个传奇。刘能风雕刻的观音作品不仅在国内声名远扬,他创作或指导雕刻的作品还“漂洋过海”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为雕刻过于逼真,他的作品还曾被海关部门当作了文物。
“我是幸运的,既是大足石刻的底蕴哺育了我,又是时代造就了我,更是雕塑界众多德艺双馨的老师和前辈助我实现了梦想。”刘能风说,这些年来,各种荣誉的接踵而至,让他深深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传承责任——把大足石雕技艺发扬光大。
实际上,长久以来,大足石雕技艺的传承,靠着师徒相传,影响面狭窄,没有学科性教育体系。2011年,这样的僵局破冰。当年,大足职教中心立足实际,启动了石雕石刻技艺传承研究工作,设置石雕石刻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学交替的教学日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小班制”教学,聘请大师授课,力推学生作品面市。其间,学校确立了“技艺道融合”的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了“以雕刻为习练之技、以意象为濡染之艺、以精善为发展之道”的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在这里,更多的年轻雕刻人开启了石雕梦想与大足石刻文脉接续之旅。
链接
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名单(大足入选作品)
《牧牛图砚》 重庆足鼎雕塑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千手观音》 刘能风
《数珠观音》 刘能风
重庆市首批传统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名单(大足入选作品)
《千手观音》 重庆市大足区金福石刻艺术馆
《媚态观音》 苏江平
《白度母》 邢中华
延伸阅读
大足石雕技艺的历史传承
1300年前,大足的山林崖壁间陆续响起了铿锵之声,刻刀与石头的星火“碰撞”,迸发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在唐风宋雨的文化滋养中,大足石雕艺术也相伴而生。
公元758年大足建县以前,有一批擅长石雕的匠师活跃于境内。禅宗六祖惠能之徒、善于雕塑的蜀僧方辩建造了大足圣水寺石雕像,也将石刻技艺一并传承下来。
唐末五代时期,一大批石雕匠师在大足北山开龛造像数千尊,成为当时全国技法精湛绝伦、数量首屈一指的石刻造像群。进入宋代,大足石雕技艺世代师徒相传、示范相授,石雕作品的艺术一度到达辉煌的巅峰。
宋蒙战争以来,大规模石雕创作一度停滞。
明代,石雕创作略有恢复,匠师冯永受等在大足开凿石刻造像。
明末清初,大足石雕再度衰微。康熙以后,有匠师张仁山、向启荣等操刀雕刻,有少量作品存世。
民国时期,大足李洁然擅长石雕、木雕,传徒弟宋雨田。
新中国成立后,宋雨田曾作画屏《喜鹊闹梅》献给人民大会堂。雕塑师王明清等以雕刻技术行艺于大足、安岳等地。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农民石雕队伍崛起。发展至今,以刘能风、张连生、蒋根华等为代表,大足区形成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大足石雕匠人队伍。
2009年9月,大足石雕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6月,大足石雕被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