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10期 >2022-06-30编印

共情共治共享 做细社区“微治理”
刊发日期:2022-06-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江北报记者张亦囝通讯员蔡婕
  近年来,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共情为纽带,以共治为手段,以共享为目标,汇聚基层奋进力量,探索出一个个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平安特色的基层“微治理”办法,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微服务”拉近“心距离”
  “现在的窗口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了,提前电话了解准备好资料,一来就能办好,太方便了!”近日,前往郭家沱街道办事大厅办理个人业务的市民胡敏英连连夸赞。
  这得益于今年以来,郭家沱街道开通的“一门受理”微服务通道,有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预约等方式享受便捷服务。同时,针对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街道还提供了志愿者代办、上门办理等“一对一”定制服务。
  “让服务跑路”代替“让群众跑路”是郭家沱街道从群众立场出发、提升为民惠民质效的重要途径。
  在山涧水岸社区,党员“微服务”也逐渐成为品牌。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郭家沱街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开展定制服务。按照方便就近原则,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针对报到党员工作特点等情况,设置公益慈善红旗岗、就业帮扶红旗岗、教育科普红旗岗等党员志愿服务岗位。
  目前,郭家沱地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人数超600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74场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事项872件,在与民共情、为民分忧的“微服务”过程中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微项目”破解“新难题”
  “如今环境整洁了,街坊邻居文明守礼、和和气气的,生活环境跟以前有了天壤之别。”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居民李明芬欣喜地说着社区的新变化。
  老社区焕发新活力,这还得从“百姓管家”议事协商“微项目”说起。郭家沱街道是典型的工矿型街道。随着城市能级提升,街道也面临着发展体制“多头”、社会环境“多元”、民生改善“多艰”、人口老龄化率“过高”等问题。
  在多方努力下,2014年12月,“百姓管家”议事协商“微项目”在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先行试点。由于居民对“居民自治”的理解不够,“百姓管家”前期招募工作并不顺利。而叶永祥便是最早推优上岗的“百姓管家”之一。
  叶永祥是长望集团(原望江工业)的退休职工,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由于身兼多重身份,叶永祥在社区治理的工作中十分“吃得开”。他的“百姓管家”当得风生水起,也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入到“百姓管家”的行列中来。
  在具体事务的解决过程中,“百姓管家”议事协商“微项目”也逐步完善了“街道—社区—居民”三级治理机制,成为推进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实现居民自治和多方共治的重要载体。
  8年时间,“百姓管家”议事协商模式从1个社区试点发展到所有社区全覆盖,解决民生问题1320余件。

“微心愿”铺就“幸福路”
  郭家沱街道把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在辖区内多个重点场所创新设置“心愿箱”,收集居民“微心愿”。
  近年来,通过居民许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派单、相关主体单位承办和群众评价,“微心愿”的闭环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居民满意度指数也越来越高。
  “没想到我随手写的一个愿望,竟然这么快成真了!”飞岚垭社区居民潘斯佳在收到来自街道食安办的回复后兴奋不已。潘斯佳是一个上班族,平常没时间做饭,经常在外就餐的她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关注。听说社区设置了“心愿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写下了“希望能看一看餐馆的制餐过程”的愿望。
  收到群众的“心愿清单”后,街道食安办决定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与“百姓心愿”有机结合起来,定期组织餐饮企业、食品供应商等市场主体举办“食品安全开放日”活动,在活动中公开食品制作流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检验。
  让群众吃上“放心饭”,是郭家沱街道“微心愿”项目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一年来,郭家沱街道“心愿箱”收件639个,派件639个,回件623个,解决率97.49%,剩余16个重要民生事项纳入民生实事清单常态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