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10期 >2022-06-30编印

璧山:科创“四轮”引领产业腾飞
刊发日期:2022-06-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璧山报首席记者熊浩文/图
  “专精特新”“揭榜挂帅”“东数西算”……2022年,这些璧山发展的关键词频繁被提及。
  近年来,璧山区紧扣“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发展定位,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功能布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市场主体创新、要素供给创新的“四轮驱动”,加速构筑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数据显示,璧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3.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86件,研发机构数量达249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

功能布局重“三城”
  去年11月,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党工委、管委会在璧山高新区管委会授牌成立,标志着以“一核四片多点”模式合作共建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进入了新阶段。
  在新发展格局下,抢抓战略机遇已经成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招数”。“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中新(重庆)科技城、建设重庆大学城(西区)是璧山聚焦功能布局创新的务实举措。”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三个城的建设各有侧重,以此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巢”。
  其中,科学城按照“一城多园”模式,高水平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科技城突出“数字引领、活力之城”定位,布局中新科技创新组团、中新产教融合产业组团等5大组团;大学城以产教融合为方向,瞄准大数据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产业需求,引进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含研究院)和职业教育院校。

成果转化有妙招
  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是源头之水。而如何将一系列新技术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才是关键所在。璧山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多个科技创新母体,形成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
  在拓宽科技成果引进渠道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50余家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定点孵化科技成果;建设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入驻科创团队31个,2020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4.1亿元;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等。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方面,深化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授权经营改革,建成“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科技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畅通管道;加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成果孵化全链条;引育创业黑马、中关村e谷(璧山)智创中心等孵化平台12个,力合清创等3家孵化器获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在孵企业团队累计达463家。
  推动科技成果孕育产业方面,推广“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集群”模式,建强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引进比亚迪轨道交通全球总部;携手康佳集团共建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采取“研究院+产业园+基金”模式,前瞻性开展Mi
cro LED显示屏技术研发,完成1203件全球有效知识产权提案,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加快建设。

市场主体转型快
  制造业是璧山区工业经济的支柱,如今在科创引领下,这一支柱产业已开始升级成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
  今年以来,璧山区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出台支持科技创新“1+9”政策文件,鼓励企业采取“技术并购+自主研发”等方式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打造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均达到35%;完善“科企—高成长科技企业—高企”梯式培育路径。
  以智造促变革。实施智改数转绿提工程,“一企一策”定制技改转型方案;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成立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分层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国首个“创客中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园落户;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建成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
  以链群促集约。全面推行“群长制”“链长制”,实行“一群一策”“一链一图”,推动支柱产业集群式发展;围绕“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引进以中科曙光、脑陆科技等企业,推动形成上游原材料—晶圆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的半导体全产业链。

要素供给强保障
  资金需求是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难题。璧山积极打造财税金融良好生态,推出“助保贷”“银政通”等“八大资金池”,帮助620家次企业获得贷款50.7亿元。在深化“担保增信”方面,开发运行璧山区信用金融平台,整合“渝快融”“渝企金服”等平台数据资源,为企业信用精准“画像”。
  在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生态方面,璧山区出台“人才政策十条”等20余项制度措施,创设“璧玉计划”品牌IP,办好“科技活动周”“百名专家(博士)璧山行”等活动,人才资源总量突破8.5万人,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3465名。优化人才服务,推出高端人才“人才管家”机制,开通人才卡“一卡通”服务,精准对接8000余人次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需求。
  此外,在构建服务精准供给生态方面,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成立科技创新服务小组;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61项高频事项办理结果城区半日达、镇街1日达;推行“审批代办专员”制度,提供全过程免费审批代办服务;打通知识产权快速审查通道,建设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设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璧山巡回审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