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看重庆总第9期 >2022-06-29编印

丰都:乡土“下饭菜”国外走俏
刊发日期:2022-06-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民在高家镇建国村采收藠头。 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村民在高家镇建国村采收藠头。 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人民网记者刘政宁
  三夏时节,丰都县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高家镇厚池坝村村民冯国言,把从自己家地里刚刚收完的藠头,送进了加工厂。在这里,成吨的藠头通过加工被制成半成品,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30公里外,重庆丰都三和实业有限公司的榨菜车间里,一包包透明包装的榨菜丝已经装袋,也即将运往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成为当地人的“下饭菜”。
  近年来,丰都县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先后创建了榨菜、藠头等多个产品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丰都榨菜还获得国家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称号。极具乡土特色的“下饭菜”如今正走俏国外市场。

小藠头“长”成出口大产业

  6月份的丰都天气并不太热,但是忙碌了大半天的冯国言还是大汗淋漓,不过丰收的喜悦,却是一直洋溢在脸上。“今年我们家种的藠头大丰收,预计有8000多斤,单是藠头就能有上万元的收益。”
  冯国言家的藠头是由丰都藠头加工龙头企业——重庆丰都明富实业有限公司统一收购。肖朝明就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从1987年开始,他已经和丰都藠头打了35年交道。2006年开始,肖朝明开始自己做外贸,瞄准藠头的国外市场,从50吨、60吨做起,到去年,出口3000吨,预计今年会有近4000吨的出口量。
  在盐渍车间里,上百个蓝色大桶正不断地注入盐水,让藠头进行发酵。“这是我们第一批从农户田里收购上来的藠头,经过35—40天的发酵,我们再对其进行下一步加工。”肖朝明介绍,“切削是一个技术活,因为藠头个头、形状都不一样,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工业化加工,只能通过人工处理。每年我们收购回来的藠头,需要400个工人,差不多要处理8个月。”
  切削好的藠头瓣,通过去皮、分级、挑选、再盐渍,最后才进行包装运往国外。“2021年,我们完成了出口创汇约1400万元,同比增长了57.89%。”肖朝明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工厂规模,将藠头产品年出口量提升到5000吨以上。明年初,我们两条小包装生产线也将投用。届时,除了半成品的藠头,我们还将生产属于自己品牌的外汇产品,这也将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让丰都藠头出现在国外的各大商超。”

定制化榨菜满足不同需求

  “我们从2001年开始做榨菜出口,去年我们共出口7530吨,产值约5300万元。”重庆丰都三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涵表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香辣、鲜味、麻油、泡椒等不同口味;榨菜丝、榨菜片、榨菜颗粒等不同形状;袋装、听装、瓶装、桶装、坛装等不同包装……在公司的展示台上,展示了多款出口的榨菜产品。
  所有产品中,卖得最好的就是出口日本的“味付榨菜片”,每年都会出口500余吨,遍布日本的各大商超。
  “日本人对榨菜的口味要求不一样,他们希望榨菜偏甜。2016年,日本公司专门派遣了专业团队到我们公司,双方共同研发。”黄涵介绍,“不仅挑选了精品原料,还专门选择了青菜头菜心最嫩的部分。通过专业的脱盐技术,既保持了榨菜清脆的口感,也能去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苦涩味。最终调配了20多种辅料,经过2个多月的研发,这款‘味付榨菜片’才诞生。”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榨菜一身都是宝。
  菜心部分可以做成榨菜片出口日本;榨菜外部较硬的部分,可以做成榨菜丝出口韩国、马来西亚。“今年,我们还在主推新加坡、加拿大市场。尤其是加拿大,因为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如何在低温下控制榨菜的包装和品质,还需要花更多功夫研发。”黄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