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天下大足总第7期 >2022-06-27编印

神奇九龟山 诗韵龙石镇
刊发日期:2022-06-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青山禅院。

青山禅院。

九龟山龟石。

九龟山龟石。

红豆林。

红豆林。

猕猴桃。

猕猴桃。

枇杷。

枇杷。

图片1

图片1

  

镇龙石场镇。九龟山日出。(本版文图由大足区龙石镇提供)

  龙石镇,地处大足区西南角,距大足城区25公里。东面和南面与珠溪镇交接,西南与荣昌区的古昌、河包毗邻,北连三驱、宝兴镇。辖区面积31.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41平方公里,辖8个村(社区)5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约2.2万人。
  龙石明清时属“嘉胜里”,清末属“珠溪乡”。虽然自成立建制的“石龙乡”至今,龙石才走过了短短的84年,但从境内神奇的九龟山,成片的红豆林,特别是镌刻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的新生村张家庙石刻、建造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石龙村七佛岩石刻,以及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青山禅院等文化古迹来看,龙石,不愧为一方古老而又文化厚重的土地。
  九龟山,不仅风景如画,一步一景,特别是“九龟神石”“天心窝”“树包石”“龙湾幽谷”“相思红豆林”等远近闻名,让游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九龟山,以山顶俯卧着九块像龟一样的巨石而得名,这九块龟石不但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还以三三为团排列成阵。巨石上还分别镌刻着“神龟”“宝龟”“灵龟”“水龟”“文龟”“筮龟”“山龟”“火龟”“泽龟”九个龟名和诗文。千年以来,九龟山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但展示了龙石人民非凡的想象力,还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揭示了龙石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的九龟山,拥有500余亩森林,挂牌的名木古树,诸如树龄在300年的红豆树、黄桷树和150年树龄的桢楠就多达37棵,是众多文人墨客采风、创作的向往之地。
  青山院,位于九龟山上,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改造成一座书院,咸丰二年(1852年)又重新修缮。青山
  书院与禅院紧邻,自成院落,书院的二层木
  楼尚存。据《大足县志》记载,乾隆十九
  年,大足三驱人士刘天成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并成为了嘉庆皇帝的恩
  师。辞官后,在青山院开门授课,教化乡民。其间,刘天成亲手题
  写的大木匾一块,上书“祥云广被”四个大字,至今还珍
  藏于青山禅院。万福村
  杨氏后裔处还珍藏着刘天成送给其舅公匾额《元鹤青松》。虽
  然时光已经远去,但如今刘天成的
  故事已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刚正不阿、清廉质朴的品格,影响着每一位大足人。
  九龟山上的红豆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镇志曰:相传,因为刘天成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乾隆皇帝很欣赏他,特送了他一株红豆树苗,天成辞官后,就把这株红豆树带回家乡大足,种在了九龟山上。随着时间的流逝,红豆树已成片,它们挺拔粗壮、枝干遒劲,和许多古老的桢楠一起,造福家乡人民。
  龙石镇,同样有着珍贵和精美石刻造像群:张家庙宋代石刻、明代石刻七佛岩、保家村石刻、状元墓等等,都坐落在一条可开发的旅游线上,特别是位于濑溪河龙石段中部的七佛岩的千手观音,数百只手,形状各异。为此,龙石正结合乡村振兴打造沿河休闲步道,统筹旅游开发,为大足加快建设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事一
>>龙石得名有来头

  龙石,原名“石龙”。乍一看,这两个名字好像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不就前后两字调换了一下顺序吗?可仔细一考证,却发现并没这么简单。仅仅就“石龙”这个名字的得来,就有一个值得讲讲的故事。
  据镇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人在今石龙村及石马社区的中部开场立市,买卖交易。同年2月11日,集市建成,乡人就诚邀时任大足知县的霍勤炜亲临剪彩命名。霍知县虽然只是科举会试副榜出身,但同样满腹经纶(大足北山石刻《古文孝经》旁还有一刻——《题书教孝碑》碑文,就出自霍勤炜之手),可他是外地陕西人,又刚刚到任,人地两疏,要为一个偏居一隅的集市取一个名字,这对于一个知县来说,那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霍知县可不这么想,他认为,要为一个地方取名,首先得知道这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比如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等,然后还必须进行一番考究,要不然就只能凭空想象了。拍脑袋办事可不是这霍知县的作风,于是,霍知县决定半夜启程,虽然全是崎岖山路,可仍然没有阻挡住霍知县前行的脚步,第二天一早赶到集市后,他顾不得奔波劳累,马上就开始了他的实地考察。当看到集市建在一串九坡相连的石岭中部,地形就像传说中的龙骨时,霍知县心中自然有数了——“石岭如龙”呀,这不就是“石龙场”吗!至此,石龙场就在周边慢慢有了名声。
  时至1936年,石龙场正式成为“石龙乡”;解放后的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石龙乡”也就成为了“石龙公社”;1981年时,因辖内著名的“青山院”而更名为“青山公社”;1984年1月,全国统一将公社改称为乡,于是“青山公社”就更名为“青山乡”,同年9月,重庆市统一调整更换地名,原则上辖区内不得有相同的乡镇名称。然而,就在不远的璧山县就已有了“青山乡”,江北县又有了“石龙乡”,于是,在最终进行地名核选时,就干脆把“石龙”二字进行了调换,变为了“龙石乡”;1993年12月,在大足县行政区划调整中,撤区并乡建镇,撤“龙石乡”建“龙石镇”至今。

故事二
>>天成拜师主持僧

  据《大足历史文化丛书》记载:
  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青山院,又叫青山书院,位于龙石镇九龟山上,与青山禅院紧邻,自成院落,书院的二层木楼至今尚存。
  刘天成在青山书院教书的时候,每逢窟窿河(现三驱镇)赶场,就上街帮人写点字据、书信什么的,或者通过“吃偏二”(方言)找点零用钱。上街前,他给学生出了题目,叫学生把写好的文章放到他的讲桌上,等他赶场回来批改。
  这天,刘天成像往常一样,从街上回到青山书院,看到讲桌上学生交来的作业,就坐下来批改。他把一个学生的作业本打开,才看了一半就拍案道:“写得好,有才华,有气魄!”于是他赶紧往下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心想:“这个学生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来呢?”当即就把这个学生叫来问话:“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吗?”那学生回答:“是我自己写的。”刘天成还是不相信,对学生说:“这样的文章我都写不出来。我看啦,恐怕不是你自己写的吧!”最后,在刘天成再三的追问下,这个学生说出了实情:“是请擎山师父帮忙写的。”
  原来,青山院有个和尚叫擎山,是青山禅院的主持。这天,他走出禅堂闲坐,被几个学生拉住,硬要他帮忙。擎山主持被这几个学生缠得没有办法,就帮着写了几篇文章。刘天成拿着擎山帮学生写的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赞不绝口:“擎山主持学识渊博,功夫了得呀!”
  第二天,刘天成专门上街办了礼信,直接来到禅堂去拜擎山主持为师。擎山见到刘天成态度诚恳,言语间流露出心愿和抱负,于是满口应承:“好!我就收下你这个学生吧。”从此,刘天成在青山书院一边教书,一边向擎山主持请教,没过多久,学问就大有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