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乡村振兴总第1期 >2022-06-17编印

数智下田的大足实践
刊发日期:2022-06-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高升镇四季香海芳香产业园内的智能虫情测报系统。
  新渝报记者张玮摄
  季家镇柏杨村村民唐吉容和她养殖的黑山羊。
  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高升镇四季香海芳香产业园内的智能虫情测报系统。   新渝报记者张玮摄   季家镇柏杨村村民唐吉容和她养殖的黑山羊。   新渝报记者瞿波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高升镇四季香海芳香产业园盛花期景象。
  新渝报记者谭显全摄

高升镇四季香海芳香产业园盛花期景象。   新渝报记者谭显全摄

  埂生基中敖镇蚕房内,工人正在为收蚕茧做准备。 新渝报记者陈龙摄

  埂生基中敖镇蚕房内,工人正在为收蚕茧做准备。 新渝报记者陈龙摄

  管理人员通过蚕桑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了解数据情况。 新渝报 陈安林摄

  管理人员通过蚕桑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了解数据情况。 新渝报 陈安林摄

  

□新渝报记者张琦陈安林
  从“多人”调试到“一键”管理,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靠技术”,手机、无人机成为“新农具”,数字、信息成为“新农资”……在重庆,可以找到很多智慧农业新场景。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近年来,重庆市多措并举鼓励各地探索乡村重要产业要素的数字化,实施“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智慧基因”。
  2020年,重庆市以垫江县、大足区、渝北区、荣昌区和巴南区为代表的“一县四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入选试点地区一年半以来,大足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目前智慧蚕桑、数字黑山羊等建设已初显成效。那么,“数”“智”下田提供了怎样的“大足实践”,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智能控温“云”养蚕

  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埂生基”)的智慧蚕桑指挥中心,坐落于山高沟深的大足区中敖镇观寺村。在这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查看蚕房的温度,观察蚕宝宝的生长情况。
  6月12日一大早,埂生基生产部部长刘晓峰的手机页面,就弹出了一个提示框,显示宝兴基地的蚕室温度过高。于是刘晓峰立马打开大足区蚕桑产业数字供应链管理云平台,调整蚕室的排风系统设置,并点击蚕房“人工降雨”按钮,为蚕室快速降温。
  “就这么简单操作以后,宝兴养蚕基地的蚕室就会增加排风力度,同时,水泵抽出农家井水,喷淋蚕房屋顶,利用水分蒸发达到给蚕房降温的目的。”刘晓峰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在智慧蚕桑指挥中心,刘晓峰熟练地进入系统后,在电脑页面一个个查看分布在大足9个镇街14个蚕房内的温度、湿度、风速、音噪等情况。“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上班的时候先看一眼蚕宝宝的生活环境。”
  “我们不仅要在桑蚕喂养阶段实现数字化,还打算在蚕桑产业的各个过程实现数字化。”埂生基公司负责人李烨说,目前数字化改造仅仅是他智慧养蚕构想的冰山一角。
  在他的构想中,将通过共享采购、共享配送、共享制造、共享研发、共享库存、共享标准等方式重构、重组、重聚蚕桑行业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共同体即“1+N”模式,从而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从肥料采购、配送到蚕丝的生产、存储、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统筹进行。
  “每个基地横向串联,各个环节纵向把控。数字化作为手段,融入到每一个节点,构成产业发展‘一张图’。”李烨说。
  这“一张图”,实现了“产、销、管、服”等蚕桑全产业各环节信息与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互联互通,也让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据了解,一个普通农户生产出来的生丝质量按照评定标准一般都在3A左右,而埂生基生产的生丝,品质可高达6A。

“护花卫士”除虫忙

  在大足区高升镇,重庆四季香海芳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几千亩薰衣草即将迎来盛花期。鲜花盛开前,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花田里,一套智能虫情测报系统默默运作着,遍布花田内部的检测探头早已忙碌地工作起来。
  传统的病虫害检测和报告方法主要基于人工调查,但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且病虫害发生前期,害虫数量较少,人工极易忽略,还存在监控和报告周期长、手续繁琐、数据不准等问题。
  放眼望去,花田一片生机盎然,漫步其间,清香扑鼻而来。但在高升镇人民政府二楼的指挥中心却是另一番景象。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内置的2000W像素工业级高清摄像头,将基地一只只细小的飞虫拍摄得一清二楚。“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地老虎……”一只只害虫的名字在屏幕上出现,种类、数量、高发时期等都一目了然。
  “我们这个智能虫情测报系统,每2分钟会进行一次拍摄,而后会传至云平台进行自动识别计数,对虫害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重庆移动大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杨大志介绍,以此判断出不同时段、不同种类的虫害期,为消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田间还散布40余套诱虫灯,利用趋光性杀灭害虫。如果某一区域虫害发展迅速,还可以立即出动植保无人机精准消杀。
  “自从去年安装了这套‘护花卫士’(智能虫情测报系统),我们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病虫害的反馈及时度和消杀率都得到了提升。”重庆四季香海芳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武说。
  除了这套智能虫情测报系统,移动公司还依托5G技术,建成了专门服务于芳香产业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系统。通过三层土壤数据采集,实时获取土壤温湿度、光照、雨量、空气湿度、风速风向等农业气象参数,预测气象条件的演变趋势,并估算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事生产、灾害防御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依靠农业大数据赋能环境智能调控、气象监测及预警、智能灌溉、水肥智能决策等环节,构建精准种植模型,提高芳香产业出产品质及农业生产效率。

“电子保姆”管羊舍

  位于大足区石马镇的大足黑山羊国家级保种场的羊舍内,墙上的检测探头引人注目。“探头里的末梢传感器可以对气体浓度、温度、湿度等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检测以及预警,实现对羊舍环境高精度控制。”保种场的场长郑太康介绍,这是“中国移动5G+黑山羊智慧养殖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养殖平台”)的前端之一。
  在冬季,这些小小的探头就发挥了大大的作用。由于气温较低的时候,羊舍封闭严密,羊的呼吸以及排泄等会使舍内的湿度过大,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影响羊的生长发育。
  “一旦有害气体数据超过了临界值,智慧养殖平台就会发出提示,我们直接在平台上操作一下,就可以打开羊舍两侧和下面的冷风机,帮助空气流通,同时打开保温灯,保持羊舍内的温度。”郑太康介绍道。
  科学清理粪便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个保种场的羊舍里,安装有自动刮粪设备,定时清理舍内粪便,然后利用输送带运输到指定位置,加工成为有机肥。
  “我们的种羊一年大概要产生粪便900吨,如果采用人工清理,工作量就太大了。”郑太康说,现在只需要在平台上点一下,这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就能得到实现。
  圈舍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后,管理者不必到达圈舍现场,只需通过智慧养殖平台,即可对圈舍环境、设备运行状况、存栏羊只数量、羊只活动状态等一目了然。“全靠这个‘电子保姆’帮忙,人手紧缺的时候,我一个人也能照看场内的所有羊了。”郑太康说。
  而这,只是大足黑山羊国家级保种场探索智能化应用的第一步。“未来,我们黑山羊的管理将更加精细化。”重庆腾达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蒋洁府说,“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圈舍智能照明改造,通过平台即可远程控制单盏灯的开关,同时,我们将在每只羊身上植入芯片,对他们的系谱进行录入,在智慧养殖平台上观看时,不仅能掌握他们的行动轨迹,还能知道他们的‘三姑六婆’,在降低种羊意外死亡率的基础上提升了羊羔质量。”通过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大足黑山羊种羊数量将由目前的5.5万只增加至10万只。

新闻深一度
>>数字乡村建设在路上

  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坚实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把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让乡村产业、生态、治理、文化等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0年10月,大足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12月,大足区委办公室、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大足区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分别确定到2022年、2025年、2035年及本世纪中叶的短、中、长期目标。2021年,大足区委深改委还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纳入全区重点改革事项清单。截至目前,10个子项目进展顺利、推进有序,乡村产业数字化平台、乡村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进度均达到80%以上。
  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大足摸着石头过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拦路虎”。
  李烨、蒋洁府两名企业负责人认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很多农户仍没有“数字乡村”的意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数字农户”,让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
  李烨认为,在各个环节之间,数字化的应用仍有“堵点”,消费者还不能对所有的产品进行溯源,企业管理者想实现的各种功能还不能完全整合到同一平台。“但是我相信只要顺应时代潮流,未来数字技术发展更成熟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李烨说。
  技术推广上,也同样存在壁垒。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带来大量数据存储需求,企业往往因为昂贵的数据存储价格,延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他建议加快推动共享数据中心建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技术发展上,运营商重庆移动大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快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促进涉农领域数据整合,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提升大足本地特色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持续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技术的实施一定是为了提质增效。”张武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方兴未艾,仍有漫长的路要走。“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数字化在农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数据的计算分析和科学使用仍有极大的利用空间。”
  大足区委网信办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统筹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合力推进大足区内数字化项目建设,发挥大足区新型智慧城市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作用,及时将数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分析,推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走向深入,让数字化更好赋能“三农”工作。

  重庆数字农业农村“十四五”目标

  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采集和汇聚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农业农村监测网络全域覆盖,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基本形成,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户信用体系不断深化应用。主要指标如下:
•基本建成以“1个基座+ 2大基础支撑体系+N方面大数据应用”为总体架构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实现多领域突破。•新建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0个•全市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40亿元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超过50%

编后语>>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环节,“数”“智”下田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大足区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大数据、5G等赋能蚕桑产业、黑山羊养殖业和芳香种植业的可借鉴经验,同时也面临着基础建设有待强化、资源统筹力度不够、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等“拦路虎”。“十四五”期间,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围绕“强化大数据建设、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促进经营服务智能化转型、推动技术创新应用、打造整合协同应用体系”五大主要任务,建设10项数字农业农村重大工程。县域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大有可为。未来几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成果在重庆遍地开花的景象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