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检验产品。
6月15日,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6月15日,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抓紧生产。
6月15日,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运输货物。
借外脑 改设备 建平台 出政策
“四驾马车”为大足五金腾飞插上翅膀
□新渝报记者陈安林/文 见习记者曾蕊/图
面临市场压力,经过创意设计提升“颜值”,推出10多个系列产品,大足“飞天”刀剪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统工艺效率不高,“邓家刀”研发出了3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0余个实用新型专利,在保留传统锻打工艺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五金工业互联网将传统五金企业链接在一起,让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近年来,大足五金产业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创新突破,运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模式加快五金产业改造、提升、发展,从前的“黑老粗”逐渐变得“高大上”,让大足五金特色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大足五金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发展到现在产品涵盖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农机装备、现代家居等12个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款型,规上企业110余家,行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从业人员近20万。大足也被冠以“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美誉,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刀、剪、锁为主的大足五金,与浙江永康、广东阳江被并誉为“中国三大五金之乡”,成为重庆的一大地区特色产业。
巧借“外脑” 五金成为市场“宠儿”
去年年末,《2021年度重庆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结果》公布,重庆桥丰五金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桥丰五金”)飞天刀剪工业设计中心赫然在列。
在众多申请者中杀出重围获得奖项,一个规模不大、主要生产刀剪的传统企业凭什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大足五金的黄金年代。百花齐放中以“飞天”尤为引人注目。当时的“飞天”剪刀因造型美观、圆滑光亮、尖锐锋利,剪绸不掉丝,一时风靡全川,传播全国,成为大足人的骄傲。
好景不长,因固守传统,加之创新投入不足,受到阳江、永康等地现代化设备冲击等因素,“飞天”逐渐没落。
2017年,是百年老字号“飞天”发展历程的重要转折点。“飞天”刀剪品牌第五代传承人黎勇,带着对“飞天”刀剪难以割舍的情怀创建桥丰五金,主要生产刀剪产品,作为载体光大“飞天”。
相比老一辈传承人,“80后”黎勇深谙“颜值”之于产品的重要性。“虽然传统锻打技艺出来的刀剪实用也好用,但总是给消费者留下‘黑老粗’的固有印象,影响产品销售。”黎勇说。
2019年,黎勇成立飞天刀剪工业设计中心,组建刀剪设计工匠团队。
成立当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市科技局会同大足区人民政府开始举办“大足锻打刀具创意设计专业赛”,加强大足五金企业与“外脑”联系。
得知消息后,求才若渴的黎勇把握东风,积极参与。2019年—2021年,连续三届赛事,都有“飞天”刀剪的身影。通过赛事,“飞天”刀剪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建立联系。
三年间,飞天刀剪设计团队从原来的30余人扩大至60余人。其中,来自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的“外脑”就有20人左右。
至此,飞天刀剪工业设计中心一支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的刀剪设计工匠团队逐渐组建起来。同时,为了让技术更进一步提升,黎勇还打破行业壁垒,与阳江十八子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聘请中国五金刀剪行业协会会长钟敏作为飞天刀剪设计中心总顾问。
如今,“飞天”刀剪的发明专利已有50余项,推出的大足“飞天”子母刀、女士专用的切片刀、多功能家用剪刀等10多个系列产品,也以其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运用方便等特点迅速走红市场,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成立5年内,“飞天”一直以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在成长。
像飞天一样借助“外脑”发展的五金企业不在少数,仅2019年—2021年“大足锻打刀具创意设计专业赛”三届赛事就成功推动5家刀具企业分别与4所高校和3家设计公司合作,对13件获奖作品实施转化应用。“现在,7件大赛作品已成功转化为产品。”大赛负责人周安勇说。
升级设备 五金生产马力足
大足五金产业是一项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本世纪初,在现代科技催生的浙江永康、广东阳江五金产业的竞争下,这一传统产业显得力不从心。
2006年,重庆市科委和原大足县政府联合推出《大足五金产业振兴计划》,用科技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五金产业。
“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锻打技艺核心就是将铁金属加热升温1000℃以上,经匠人反复红打冷锤,使金属材料碳化物组织更均匀更细化,增强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提高产品的耐磨和耐冲击性。
大足知名菜刀品牌“邓家刀”,已将该项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五代。15年前,在五金振兴计划引领下,邓修建三兄弟抱团发展,组建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锻打刀在外观、实用性上渐渐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并且与机械生产相比,生产效率太低。“用传统的锻打技艺,我们一天只能打造出几把刀坯。”市级非遗传承人邓修建说。
面对发展困境,邓修建在率队赴台湾、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后,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我们的传统工艺绝不能丢,那么我们就改设备,不断创新。”
锻打改变原材料的分子结构,所以才能让锻制出的产品硬度高、韧性强、锋利易磨。基于这项传统技艺,邓修建研发升级辊锻刀坯成型轧机,以滚筒挤压类比锻打中的人力敲打,以此改变原材料的分子结构。“经过10余年的改造升级,我们现在的辊锻设备能够生产的刀坯是以前人力的上千倍。”邓修建说。
除了升级改造辊锻刀坯成型轧机外,邓修建还带领“邓家刀”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紧密结合,研发出了“锻打不锈钢刀磨削工艺”“锻打刀自动抛光工艺”“锻打刀坯磁性自动砂带磨削工艺”3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0余个实用新型专利,在保留传统锻打工艺的同时,让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
在“邓家刀”的生产地——大足区龙水镇,五金产业智能化改造掀起热潮,137家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化改造。
平台赋能 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作为大足的代表性产业,为了让大足五金重现昔日风采,帮助大足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2021年,大足区政府投资建设五金工业互联网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是全国首个五金行业二级节点。
五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大足五金企业面向全国提供数字化赋能服务,将“小”“散”“弱”的传统五金企业用“网”链接在一起,引导五金企业内提品质、外拓市场,精益生产、敢于溯源。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又将五金企业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实现产品的全过程溯源,保证产品质量。
采用该平台后,用户企业不再依靠人工在产品上贴标识,而是直接用激光标刻机将二维码刻在产品上。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产品的生产企业名称、标识码、产品名称、产品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另外还可点击查看产品介绍、产品故事以及购买商品。
桥丰五金是该平台的用户之一。“过去靠人工贴防伪标识,材料成本最便宜要4分钱一张,还易划伤手指。采用该平台后,二维码和商标一并激光刻印,不仅省了一道工序,提高了效率,每年还节省15万元材料费。”黎勇说。
产品溯源只是该平台的作用之一,五金相关企业的互联互通,还能够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人才共享、产品研发协同设计、设备互联产能共享、供应链集采集销、产融合作等环节的覆盖、渗透、融合和集成,助力企业做强、产业做大,走出一条拥抱新技术、抱团求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截至今年一季度,五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注册企业472家,采用大足五金工业互联网标识激光标刻系统的刀具企业已有88家。88家企业每年大概总共进行5.2亿次激光赋码,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000万元以上。
同时,该平台还提升了五金企业的管理模式,降低了成本。“平台使用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降低3%、库存降低21%、交货周期缩短27%、资金利润率提高8%、人力成本降低5%,2021年为应用企业降本4600余万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12%。”大足区五金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廖钰强介绍说。
大足五金“蜕变”路上,政府创新优化平台,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推动大足五金一步步重回昔日荣光。
“给力”政策 为五金发展提供动力
先后出台五金发展扶持政策;设立五金产业信贷专项资金,解企业资金难题;补贴园区企业房租……
近年来,大足区持续加强五金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领、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尽心竭力为五金产业发展开路架桥、保驾护航。
拥有国内首条锻打刀具智能化生产线的重庆芸利五金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准备搬至龙水镇中德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这回买厂房手续很少,我们负责的基本只有装修,很轻松。”该公司总经理陈品忠说。
中德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是正在打造的以智造共享为模式的新兴产业园。园区投用后将通过智能化生产共享、生产性服务共享、大平台接单共享、高端人才共享、打包扶持政策共享、人性化生活共享、购置厂房优惠共享等“七大共享”,解决大足五金单个企业设备投入不足、工艺水平不高的问题,推动大足传统五金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当初在购入国内首条锻打刀具智能化生产线时,我们还得到了政府100万元的智能制造设备采购补贴。”陈品忠说。
陈品忠收到的100万元补贴来自《大足区推进工业强区扶持政策》的智能制造补助。对企业更新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加快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自动化数字化建设的,大足区按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系统集成等采购费用)10%比例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大足五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要设立5亿元五金产业信贷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所需资金的质押贷款。
桥丰五金在建设二期厂房时,就享受到了五金产业信贷专项资金的到账速度。“我们当时申请了400万元的五金产业信贷专项资金,在开工前就到位了。”黎勇说,“有了这笔贷款,公司将按时完成扩建计划,不必再四处奔波争取银行贷款。”
《大足五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大足区推进工业强区扶持政策》等出台,让大足五金企业享受到了各种政策红利。政策的支持让五金企业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撸起袖子升级设备、创新产品,为五金企业转型升级增活力、添动力。
记者手记>>观念一变天地宽
市场大海,百舸争流,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传统企业之所以传统,并不是产品不被消费者需要。就当下的五金市场来看,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同时还需要“颜值”加持,赋予消费者欣赏价值,给人视觉愉悦。大足部分五金企业之所以“扩编”创意队伍,甚至引入创意“外脑”,即通过产品的设计创新,实现产品的价值提升,从而在市场上形成新的竞争力。
目前,大足五金企业1700余家,而实施智能化改造的企业仅有百余家,其中有企业一投就是数千万,显示出了创新的胆识。智能化生产改造,本质上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对成本的控制。安于传统生产方式,成本高企,市场竞争力必然减弱,因此,面对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破旧,将很难立足新市场。
上述创新,对于企业来说,纯属自我革新,要对自己“做手术”植入新的生命力,这无疑是痛苦的,但大足不少五金企业已经用实践证明,只要从意识上看到自身的短板,打破思维的藩篱,失去的市场也可以回来。